現代音樂之父是誰

  現代音樂之父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現代音樂之父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現代音樂之父的簡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爾和泰勒曼齊名。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臺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僅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維利·勃蘭特。

  現代音樂之父的音樂神學

  1、詮釋的角度

  對於巴哈的音樂,有一個很普遍的看法,認為巴哈音樂中詩的文字與音樂語言的關係具有圖象的特性。音樂學家史懷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曾為文將此一看法推而廣之,在該出名的作品中,他寫道:「巴哈音樂創作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圖象的詩意。作曲家追尋圖的意象┅」圖的意象被視為詩文與音樂的中介。此後,史懷哲將巴哈定位為無人能超越的描述性音樂的大師,從而運用許多主要動機***leitmotive***的資料庫,一字一句轉文為音,作為巴哈音樂語言的真正詞彙。與史懷哲同一詮釋派別的畢洛安***AndrePirro***從事《巴哈音樂語言詞典》的編纂,他寫道∶「藉由該詞典的貢獻,巴哈音樂語言裡文字與音樂圖象的固定的對照性,將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以上「圖象派」的詮釋並非全無道理。事實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為了表現,精心創造了精確的音樂修辭,組合了富節奏性而和諧的形象、上升樂句或下降樂句的剖析圖面以及休止符的停頓,而每一個單元都附予一個象徵的意義。巴哈十分熟稔巴洛克音樂的修辭法,並加以充分運用。耶穌受難曲、清唱劇***cantata***、管風琴合唱曲等氣勢磅薄的創作都充分流露巴洛克音樂的修辭特性。依照此一修辭的精神,圖象派認為與天有關或是圖畫意象中的天,可能會運用層層上升達到最高音的手法再現。反之,常在聖誕節聖歌中聽到的,從最高音降到最低音的旋律,則意味著天上之子由天而降。至於居於心中豐繁情感的再現,根據史懷哲的見解,巴哈運用步態的主題傳達心中的堅定或是猶疑,切分的主題表示疲憊,平穩的旋律再現寧靜的主題,兩個拉長的連音的主題表現耶穌所受的煎熬,連續的五、六個半音表達劇烈的苦痛,至於喜樂的主題也有很多類別加以表達。

  然而,這樣的詮釋方式會遭到許多反駁的批評。當然,我們不否認巴哈音樂中表現的意願。但是圖象派所建立的詮釋觀令人質疑,因為過於著重音樂詞彙的解釋,無法詮釋巴哈作品中全面結構的象徵意義,同時,圖象派也忽略了巴哈音樂所依據的路德傳統中,聆聽上帝的話語所代表意義。路德對於探討上帝簡單再現的神學論點,給予毫不留情的抨擊∶「神不是由天而降,就像人下山一般。神在天上,留在天上,但同時也在人間,留在人間。不需要多言,因為天國就在人間。有人以幼稚又愚蠢的方式談論天國,替耶穌打造一個高高在上的住所,就像鸛鳥築在樹上的巢,這些人真不知自己所言何物。」

  巴哈音樂創作源於正統的路德傳統,並沒有陷進「幼稚愚蠢」的再現手法。如果我們希望以圖象的觀念尋找巴哈音樂中天與心的體驗,我們將會誤入歧途。那麼,究竟採取何種路徑才會達致正確的詮釋觀呢?

  2、音的感受性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須運用太抽象的理論切入。我們只要在教堂作禮拜的時候推門而入,參加祭禮的進行,體會牧師與唱詩班的領唱者之間奧祕的關連,我們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感受。牧師與領唱者各佔一方,但兩人事實上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在信徒參與的團體中宣告上帝的話語。前者站在講臺上,後者領著樂手與歌者,坐於管風琴前。兩個人物,兩個地方,卻完成同樣的一件儀式。

  宣告上帝的話語事實上是信徒生活的重心,正如聖保羅的名言∶「信仰出於報道。」路德重新發現聖保羅的中心思想,乃是創造新式禮儀的神學之鑰,同時推崇耳的感受性,而非其他感官,更遑論眼所見的圖象。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倡導迴歸上帝的話語,徹底改變了基督宗教的面貌。儀式成為上帝的話語的宣告之所,根據路德的說法,聆聽上帝的話語就是聆聽福音「活的」聲音。

  接續而來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福音「活著的聲音」在信仰團體中具體的迴應出來?路德認為經由口語的報道,福音「活著的聲音」可以傳達到人的內心深處。路德全心將母語運用在禮儀上的用意,是因為他堅信,若沒有母語的感受性,無法表達靈魂與上帝之間活生生的關係。路德依據這樣的精神,首先將聖經譯為德語。他曾說道∶「語言應該在融煉的狀態,燃燒噴湧,其精神從中昇華,宛如蒸發的泡沫,而字詞應是活著的,應該不斷行動。同時,語言的整體是活潑的,語言的各個要素應該要參與上帝的聖神與真理的生命。如此一來,語句就會得到火、光與生命的純煉。」語言在此被視為源於真氣的律動,源於音的感受性,也被視為活著的肉體。巴哈的音樂創作源於巴洛克音樂路德傳統的音的感受性,我們應該由此尋找巴哈的音樂風格。音的感受是上帝的話語的迴音,上帝的話語會讓肉體產生感受,並觸及心中的欲求。

  路德有句名言∶「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最密切的結合。」事實上,經由聖神之器?絳A福音進入人的內心深處,透過人心不論或善或惡同樣奔放、熱情的情感,從而引發心中迴應上帝的答案,讓上帝聽見,有如聖經《雅歌》篇章中新郎與新娘的一問一答。音樂超越其文化功能,精妙地將心靈的泉源?W帝的話語,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在巴哈創作的清唱劇中,巴哈以《雅歌》愛情神祕結合的寓意,構思靈魂與上帝的對話,是表現此一音樂感受性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知,巴哈音樂世界的多重比喻所重視的是聽覺,而非視覺。巴哈開啟了象徵的多重意義,我們應該將他的音樂置於聆聽上帝話語的前提,因為藉由聆聽,上帝的話語會進入內心最底層,並進而轉化人心。巴哈的音樂絕非「描述性的音樂」,也非配合歌劇演出而作的音樂。巴哈的音樂誠如巴哈所言,他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是為靈魂的「再創造」而作,由此他訂定個人音樂風格的終極目標,就是將居於人類內心的欲求導向超越一切的上帝。上帝無法被看見,然而,卻可以被聽見。

  我們將由此觀點來檢視天與心所涵蓋的層面。談論巴哈的音樂,我們不能拘泥於再現手法或是圖象主題。只有透過巴哈音樂中的多重比喻法,天與心的面貌才會完整地呈現出來。

  3、天與心的面貌與巴哈的多重比喻法

  「天」具有一種普遍性的、象徵性的特質,諸如無法抵達的高度、巨大的、開放性的、幸福的、神的居所或是「空」等意涵,巴哈的音樂也不脫離這些象徵,特別是在「上」與「下」的觀念。當巴哈思索「教義」與「生命」的關係時,天的意涵對他而言與路德所賦予的意涵是相同的。路德曾說∶「教義與神同在,生活與人類同在。生活屬於我們,教義不屬於我們。┅教義有如從天而降的陽光,照亮我們、振奮我們、引導我們。教義應該是完全的純潔,這是絕對必然的。因為教義是我們唯一的光明∶教義照亮我們、引導我們,為我們指出通往天上的道路┅教義應該仔細地與生活區分開來,教義是天,生活是地。」在此教義被賦予天的象徵,是絕對在人之外的,除非透過信仰,否則是絕對無法觸及的。事實上,上帝的話語會經由耳在我們內創造欲求的妙出。分歧的心只有走出自我,迴歸上帝的話語,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內在。因此,天應被視為信仰經驗中最外在的一端∶上帝的話語。最外在的上帝的話語會呼喚內心去尋找、去發現個人的終極之所,就是心中真實的內在泉源。對人而言,心與天應被解讀成兩極,最內在的一端是心,最外在的一端是天。

  現代音樂之父的音樂特點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裡,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讚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裡,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裡,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絃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讚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複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現代音樂之父的評價

  巴赫是集16世紀以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音樂之大成的最偉大的作曲家,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深刻雋永。他篤信宗教,創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響作為構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復調手法進行創作,但各聲部又以主調音樂和大小調為主。他的作品十分豐富,除歌劇外各種形式無不涉獵。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价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鬆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