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光對攝影的重要

  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光來自唯一的太陽光,對於投射在被攝體上的光線,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只是陰影的位置和麵積會隨之改變,而被攝體的印象、感覺,包括影調和色調也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視覺效果。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攝影中光的重要性,供大家參閱

  談光線對攝影的重要性

  攝影師的“上帝”應該是光,因為沒有光,也就不會有攝影藝術,沒有光,我們即使有再好的裝置和構想,也是看不到結果的。我們的想象力猶如鳥兒的翅膀,而光就是托起翅膀的風。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說:“光給了我創意的形狀和指令碼,也是我成為攝影師的原因。”攝影緣起於光,光和影的平衡與互動構成了攝影的基本面。作為一個攝影師,前期拍攝就是捕捉光,而後期處理則是調整光在照片上的強度和分佈。

  攝影***photography***這個詞源於古希臘語中的光***photo***和寫***graph***。在一張照片中,光和影、反射、光斑、光暈甚至光源本身都可以作為攝影的主題,光的強度,光源的大小、形狀、溫度和光線方向、質量、色調,都能夠影響照片的表現。任何光的引數變化或是環境的影響,都會使作品傳達的內容發生變化。在一張照片中,亮度不僅僅是光在現實中存在的本身,更是攝影師駕馭題材的方向盤。亮度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在黑白攝影中,作為畫面上惟一的造型工具,控制了亮度就控制了光,這個魔法是不是聽起來很偉大?

  人類是一種光敏動物,這不是說人類會像膠片一樣產生化學變化,而是人在對亮度的判斷上非常主觀。亮度在攝影中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明暗問題,每種亮度都會賦予畫面一種特定的情感色彩。在上圖片中,亮度會對人們的情感判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在前期拍攝中,光來自於如太陽、月亮、星星等的自然光源以及人造光源,對於亮度的控制主要靠曝光控制和光源佈局完成,相機僅僅記錄而無法制造不存在的光源。而在後期製作中,通過亮度控制可以改變光源屬性,甚至是製造不存在的光源。當然,製造光源需要對光有充分的理解,這就是後期的力量。

  攝影繼承了西方繪畫歷史的厚重資源,古典造型藝術的精確透視和光影關係得以在攝影中發揚光大,並獲得了科學的證實。因此,西方攝影歷史站在繪畫的強大基礎上,只需關注技術就可以順利發展了。只要不明顯違反傳統的審美法則,一個攝影師很容易就能獲得審美上的認可。在攝影畫面元素的處理方面,可以說技術的束縛要遠比審美的束縛嚴重得多。

  為了理解光線對攝影造型的重要性,我們來看一下傳統繪畫是怎樣利用光線來營造真實感的。早期的繪畫大師們諳熟光源的製造和控制,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達·芬奇、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和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等人是少數掌握這種創造光源和陰影能力的人,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光源的合理性是深入觀察真實光線傳播效果的結果。

  而現代繪畫大師們,特別是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i***等超現實的畫家,則利用光線的真實和意象的荒誕來營造一種超現實的存在感,人們相信這種光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同時也懷疑在這種光線下物體形態的合理性,由此造成的現實背離令人著魔。

  在攝影中,前期拍攝的曝光控制不在本書的內容範疇之內,在此就不再表述。在後期處理中,照片上的任何亮度分佈都將是有意識進行控制的結果。與前期拍攝過程相比,後期的可控性大大增加了,影象處理軟體為照片的亮度控制提供了最基本且最豐富的功能。

  相機的前期曝光控制主要是通過調整相機的快門速度、光圈和感光度來完成的,在人工光線環境下,閃光燈燈光的亮度控制也很重要。因為多種原因,拍攝完成的照片並不等於本書意義上的作品,與後期處理相比,前期拍攝照片更像是在獲得素材。在LR和PS中,有強大而豐富的功能專注於亮度控制。若是你沒有玩過膠片,沒有關係,不懂曝光原理、不知道怎樣計算EV,這個也並不是什麼問題。創意攝影最關心的不是曝光資料本身,而是曝光的心理需要,沒有理由的曝光僅僅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數字罷了,曝光是有靈魂的。

  光在攝影中的重要性

  攝影離不開光,有光才有影。攝影就是用光來作畫的,如何利用光與影的關係來構成影像和影調,是攝影創作中的一大關鍵。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光來自唯一的太陽光,對於投射在被攝體上的光線,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只是陰影的位置和麵積會隨之改變,而被攝體的印象、感覺,包括影調和色調也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選擇適當的光線,包括適當的光線方向和角度,便是從事攝影創作不容忽視的第一步。

  一般來說,光線從照射方向來分類可以分為主要三種,即順光、側光和逆光。順光是從照相機背後方向照射過來的光線,由於光線是從正面方向均勻地照射在被攝體上,被攝體受光面積大,陰影也比較少,拍攝時測光和曝光控制相對比較容易,即使是使用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一般也不會出現曝光上的失誤。但因為在順光的條件下,被攝體表面不管凹凸不平,因受光情形完全相同的原因,陰影不易顯現,因而會造成物體的質感和立體感貧乏,對主體的描寫也趨於平淡;側光是指從被攝體側面照射過來的光線,它能使被攝體表面的凹凸呈現出明確的陰影,對於表面被攝體的紋理,質感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光線。側光既能勾勒出被攝體 的輪廓線,又能體現立體感,是攝影用光時較為常用的光線。逆光是指太陽光從被攝體背後照射過來的光線,可以想象,在逆光的情況下被攝體往往會變成剪影,因此對於曝光的把握相對比較困難一些。逆光能給被攝體輪廓鑲上一條奪目動人的金邊,處理適當,能創作出一種獨特的美感,拍出充滿戲劇性效果的光影感覺。在拍攝逆光照片時,如果按背景測光或者是按自動程式曝光時,往往會曝光不足,一定要注意曝光補償或是補光,補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閃光燈日間同步均可。

  我們知道,太陽從日出到日落,一分一秒都在改變位置,因此,照射在被攝體上的光也會隨著太陽位置的推移而不斷改變角度。隨著角度的改變,被攝體表面的質感描寫,陰影的均衡都會直接影響整體的表現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的側面上方45度前後的光線認為是最佳的採光角度,大約相當於上午十點和下午二點左右的時間段。因為同樣是側光,高角度時主體的陰影較短,低角度時主體的陰影較長。同樣狀況的光線一天只有一次,對光的角度的選擇不能掉以輕心,這需要攝影師必須仔細觀察不同季節、不同天候、不同時間、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光線的微妙變化,以及能在畫面中出現的情緒效果,以便更好地根據表現主題和構思來靈活運用光線。

  另外,光線如果從光質上來區分,還有軟硬之分。直射光通常稱為“硬光”,一般是指沒有云彩或其它物體遮擋的太陽光,或是直接照射到被攝體上的人造光,如照明燈、閃光燈等。直射光照明下的被攝體,受光部分和陰影部分的光比較大,亮部清晰,陰影濃重,畫面反差強烈,立體感強。但是對於有些被攝體,如花瓣和人的肌膚等,當明暗反差過大時,反而會給人以粗糙的感覺。而直接照射的閃光燈往往會在被攝體背後留下一個誇張的黑影,使畫面顯得過於生硬,缺乏美感,值得注意。散射光是一種不會產生明顯投影的柔和的光線,也稱“軟光”,如陰天或被雲彩遮擋太陽時的光線便屬於散射光線。使用人造光時通過柔光紙透射或是反光板來反射的光線也屬於散射光線。因為光線不是直射而是從不同方向反射到被攝體的原因,所以陰影很淡,反差較小,影調相對比較柔和。在雲彩過厚的陰天,因為光線過渡擴散的緣故,色調和陰影都將顯得沒有變化,畫面效果將顯得平淡。象有淡淡的雲彩遮擋太陽,直射光和散射光混合的明亮的陰天,一般被公認是最佳的“拍照天”。

  說到攝影用光,還有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就是光和色溫的關係。在彩色攝影中,光源色溫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被攝體色彩的真實還原。色溫是表示光源的光譜成分,是光源顏色的一種度量,用約對溫標K***開爾文***來表示,通俗來說,在色溫高的光源中,所含的藍色光成分多於紅色光,在色溫低的光源中,所含的紅色光成分多於藍色光。不同光源的色溫值是不一樣的,同樣是白天,不同時間段太陽光的色溫也有變化,如日出或日落的太陽光色溫較低,在2000-3000K左右,早晨或下午的陽光在4000-5000K左右,接近中午前後的陽光在5500K左右。電子閃光燈的色溫為5500K,碘鎢燈,攝影鎢絲燈一般在3200K左右。在彩色攝影中,彩色膠片有日光型和燈光型兩大類。日光型彩色膠片的標定平衡色溫為5500K,燈光型彩色膠片的標定平衡色溫為3200K。也就是說,日光型彩色膠片必須在色溫5500K的光源下使用,才能得到標準的色彩還原,而燈光型彩色膠片則適合於3200K色溫的光源下使用。如果用日光型的膠片在色溫3200K左右的光源下拍攝,照片就會偏橙紅色,如早晚太陽光色溫低,用日光型膠片拍攝日出日落時照片往往會偏橙紅色的暖色調,其道理也在於此。有一種方法就是,如果用日光型膠片在色溫3200K的光源下拍攝時,也可以在鏡頭前加藍色色溫轉換濾光鏡來升高色溫,以求得色彩的正常還原。同樣,燈光型彩色膠片也可以通過用琥珀色色溫轉換濾光鏡來降低色溫後,便能在5500K的光源下使用。對於一個有經驗的攝影者來說,必須熟練掌握不同光源的色溫變化,以便更好地把握照片的色彩和色調,更充分地體現創作的主題和畫面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