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的典故

  典故存在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特定的歷史淵源,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小編這裡為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但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趙國邯鄲流行一種舞步叫踮屣,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勤於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像燕國壽陵人那樣,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別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結果必然是人家的優點沒學來,自己的長處卻丟光了。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最開始是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非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後多用“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

  歷史故事來源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