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的成語故事

  成語“得心應手”常被用來比喻作事非常順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古時,匏巴彈琴,鳥兒會隨著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後,就去拜師襄為師學琴。

  師文學了三年,柱指鈞弦,卻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絃上,心裡也沒有音樂。由於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絃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

  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煉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

  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秋天時叩擊角弦彈夾鐘調,和風徐徐地吹起,花草樹木都開花發芽了。夏天時叩擊羽弦彈黃鐘調,霜雪交下,河塘裡都結冰了。冬天時叩擊徵弦彈蕤賓調,陽光變得熾熱,厚厚的冰塊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將終時,則以宮弦為主與其它四弦一併奏起,這時吹來了和麗的風,天空中漂著吉祥的雲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湧出了清清的泉水。

  師襄撫心高蹈說:“你的彈奏真是妙啊!即使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挾琴執管向你學琴了。”由上可見,音樂既可以使春天變成秋天,也可以使秋天變成春天,既可以使夏天變成冬天,也可以使冬天變成夏天。上述種種變化,皆是驟變,而非漸變。音樂的力量不言而喻。

  注: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史記》裡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原文】

  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棄家從師襄遊。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師襄曰:"子可以歸矣。"師文舍其琴,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鉤,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且小假之,以觀其所。"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於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鍾,溫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泉湧。師襄乃撫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將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解釋: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裡怎樣想,手上就能相應地怎樣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藝成熟,做起來很順手。

  成語出處:《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近義詞:心手相應、遊刃有餘、駕輕就熟

  反義詞:不文不武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各種技藝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謎語:魯班手裡調大斧

  歇後語:魯班手裡調大斧

  英語翻譯:What the heart wishes one's hands accomplish

  日語翻譯:思うように手が動く,思いどおりにことが運はこぶ

  俄語翻譯:выполнять умéло и удáчно

  德語翻譯:in etwas sehr gewandt sein

  法語翻譯:l'expression répond à l'inspiration

  相關人物介紹:

  1、師文生卒時間不詳,我國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傑出音樂大師,曾從師於魯國樂官師襄。他是鄭國宮廷音樂樂師的優秀代表人物。

  師文的故事:

  《呂氏春秋·審分覽》記載:師文彈二十五絃琴時,整天彈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語:"我效於子效於不窮也",說明師文有極其豐富的音樂內心世界。師文學習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據說他學琴三年不成,老師誤認為他笨拙,讓他回家。師文卻講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他說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這便亦是成語"得心應手"的由來,他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演奏的一項重要美學原則。

  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 《史記》裡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