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培訓心得體會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 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培育著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使中華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質與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這次有幸參加了在深圳市鹽田小學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小學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在培訓中聽了硃紅甫、韓望喜教授的講座和陳建先老師的公開課,使我受益匪淺。特別對育靈通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感悟頗深。

  讀一本好書,能改造一個人的一生。更何況是一本內容如此豐富的書,一本寫有古人智慧的書,一本道有古人精神的書,我讀完之後,感受頗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更有值得讓人學習的古人的精神的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育靈通研究學院推出的這套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原文經典、神奇漢字、日積月累、經典故事、古詩擷英,我覺得這套教材特別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因為每篇經典原文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在這本書中,有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給我學習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本書蘊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詩向我描繪出一幅幅古老的圖畫,這本書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在古文經典中,古聖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我們,我們頌讀經典,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是莫大的幸事。學貴力行,聖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堅持不斷地閱讀經典,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篇二

  接到參加國學培訓活動的通知,我感到十分高興。對於國學教學仍處在自我摸索階段的我對於這次的國學培訓活動充滿了期待。

  2012年9月20日至22日,我在深圳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小學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全國培訓大會。國學,在我的理解中是一門融貫了我們中華民族精髓的學科。我喜歡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透過教材帶來的濃濃的歷史墨香,感受詩人的情懷。多情的江南,雨打窗臺。遼闊的大漠,筆直孤煙。孩子們喜歡國學課自由的氛圍,我喜歡孩子們美麗的笑臉。但對於如何上好一節國學課我仍多少感到些困惑。

  這次培訓的主辦方“育靈童教育研究院”請了很多重量級的權威專家。開幕式上,雖說每人都只有簡短的講話,但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擲地有聲,令人肅然起敬。我們還觀田心小學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20日下午安排的是育靈童教育研究院李靈玲院長的專題講座。接下來是韓望喜的講座:道不遠人。第二天上午安排的是來自張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錢愛萍帶來的《三字經》及《三字經》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實施建議,還有趙志祥的報告:簡簡單單教國學。下午安排的是來自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教研室的硃紅甫帶來的是《論語》和龔白羽校長的《弟子規》和他的名師研讀。第三天上午安排的是特級教師陳建先老師的示範課《老子》和他的名師研讀:《莊子》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等。

  四節課都很精彩,特級教師都親切自然,兒童化語言豐富,極具親和力,教學思路清晰,課堂上駕輕就熟、遊刃有餘。我從她們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窺見和感受到她們的用心,我想,這也是她們之所以成為名師的原因吧。

  經過三天培訓,我明白要想做好一個國學老師,就要做一個複合型人才——全面的少兒教學基本功、深厚的國學功底、紮實的歷史人文功底、出色的個人素養以及系統的應試教育技能,而且還要與時俱進、遵從規律、老師垂範、家長為主。只要做到這些,學生定會找到正確的學習道路。我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孩子,本著對孩子好的觀點出發,以一顆善心、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去對待每一個孩 子!

  篇三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參加《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聆聽了幾位老師為我們上的精彩講課,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錢老師與龔老師的兩節課。

  來自深圳田心小學的錢愛萍老師為我們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課例設計新穎,整堂課以課前談話、課件領讀、學生誦讀貫穿始終,讓學生藉助教材註釋,自主感悟。讓學生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入情入境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整堂課以“讀”貫穿,真正體現了只求誦讀,不求甚解的原則。錢老師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的氛圍,讓學生領悟懸樑刺骨和蘘螢映雪兩個典故的真諦,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

  而同樣來自田心小學的龔白羽老師的示範課很精彩,她為我們上了一堂《弟子規》,龔老師的課堂是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素讀;讓學生在快樂的誦讀中學習了古詩詞,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讀書積極性,讓學生輕輕鬆鬆地學習了祖國的精粹文化。龔老師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的設計,讓孩子們在琅琅的書聲中體味到國學經典,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龔老師的課例,讓我又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

  國學課到底怎樣教?錢老師和龔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其實,我們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並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藉助教材,自主感悟。我們只需要求學生讀通了讀順了讀出美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而不求甚解,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祖國的精粹文化。

  這次培訓會,讓我明白了國學的教學,是我們老師要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誦讀活動中培養情趣,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口、耳、腦並用,以習得知識,訓練能力,開發潛能,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深讀課文過程中能熟讀成誦。國學經典的教學就是要“以讀為本”,並讀悟結合。只有通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