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主題黑板報

  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中國的意義,無論從政治、思想、文化抑或社會等領域,都有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做黑板報來慶祝這個節日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五四運動奠基者陳獨秀簡介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緒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城北的一間小平房裡。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

  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祕密革命組織嶽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祕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

  1916年任北京大學學長(相當於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俗稱“南陳北李”。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街頭親自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捕入獄。訊息迅速傳遍全國,各界、各省函電交馳,要求釋放陳獨秀。學界有69名署名保釋陳獨秀,其中有著名的教授,也有普通的中學教員;有新派人物,也有舊派人物。對五四運動持反對態度的田桐,也發表函電,要求立即釋放陳獨秀。在各方的壓力下,陳獨秀恢復了自由。胡適在6年後還念念不忘這件事。1925年12月,他在“北京群眾燒燬晨報館事件”發生後寫給陳獨秀的信中提及此事。

  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3月24日,陳獨秀受陳炯明之邀在廣東建黨。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陳獨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選舉產生)。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在大革命中,陳獨秀多次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共合作指示(為了保證合作,共產國際要求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但是由於缺乏有系統的、獨立的階級綱領指導,使得陳獨秀等一次次被共產國際領導層錯誤的行政指令壓下去。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陳獨秀在黨報上發表公開信,單方面宣佈退出國民黨,引起黨內外轟動。因為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服從後者的紀律,是共產國際為確保國共合作的既定戰略路線的中心政策(共產國際為何執行這一政策的部分原因參見百度百科“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的詞條)。但不久後共產國際領導層發來的指令,使大多數中共黨員繼續堅持舊政策,而包括陳獨秀在內的異議分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要與這種路線徹底決裂,另立獨立路線的無產階級政黨,因為他們並沒有形成完全有別於共產國際的另一種國際國內革命綱領,更不瞭解當時國際領導層內部托洛茨基一派與斯大林一派正在就同一個中國革命問題進行激烈的綱領鬥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陳獨秀等少數共產黨人的異議外,其他大多數中共黨員(包括毛澤東)都沒有對共產國際指令,提出哪怕一鱗半爪的反對意見和公開質疑。這就導致了中國共產黨員雖然是中國革命的實際領導者,卻是為國民黨做苦力的政治局面(隨便舉個例子:1927年上海第三次大罷工的實際領導者是中共黨員,但他們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黨員,全世界都看到的是國民黨取得了大權,而不是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對中國共產黨造成了強烈衝擊,大批優秀幹部(包括陳獨秀的兩個兒子)在反革命屠殺中喪生,1927年到30年代初的失敗浪潮使中共在城市工人中的影響力嚴重削弱.。對這次革命失敗負有第一責任的共產國際領導層(以斯大林和布哈林為首)把全部責任推卸在它的中國支部——中共的頭上,中共又把主要責任推卸在陳獨秀頭上,指責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撤銷陳獨秀的職務。這個栽贓陷害也是中共黨史上最大的冤案。其後,陳獨秀在苦悶中反思,開始接受國際托洛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託派路線,即反對斯大林主義荒唐透頂的左傾暴動路線,同時也反對盲目向農村發展力量甚至把游擊隊高抬為紅軍(誠然,不僅陳獨秀而且當時相當多數國際國內共產黨人都低估了農民運動),而主張以國民會議為中心,主張從民權民主鬥爭開始重新聚集力量。1929年11月,因為中東路事件,共產國際遠東局從一開始就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中央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積極的響應。他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並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對於中共中央的做法,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面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陳獨秀給中共中央的信》,1929年7月28日,8月11日)為此,並鑑於陳獨秀等人事實上根本反對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中共中央很快正式決議將陳獨秀等人開除出黨。(《江蘇省委為開除彭述之、汪澤凱、馬玉夫、蔡振德及反對黨內機會主義與托洛斯基反對派的決議》,192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開除陳獨秀黨籍並批准江蘇省委開除彭述之、汪澤凱、馬玉夫、蔡振德四人決議案》,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5冊,第549-555頁。)中共中央明確認為,陳獨秀等人在中東路問題上的意見,“是黨內一些動搖的機會主義分子的立場的最露骨的表現。(《評陳獨秀的信件》)”,陳獨秀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的機會主義領導層。同時,在上海建立託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託派觀點。1937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援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此時的陳獨秀已偏離了託派綱領,並遭到多數中國託派的反對,但仍與託派組織保持關係——直至逝世也未曾脫離過這種組織和思想、政治關係。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晚年陳獨秀最終的立場是要求建立民主的政權,開始對共產主義理論進行反思。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作為二十多年來一直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鬥的革命戰士於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五四運動奠基者陳獨秀的思想簡述

  政治觀點

  1.民主主義是“超時代”、“超階級”的,是“每個時代被壓迫的大眾反對少數特權階層的旗幟”;“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其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實施的範圍有廣狹而已”。未來世界,將實現“無產階級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會主義是很長的歷史階段,根本目標是發展經濟,使最大多數人民幸福。建設社會主義要吸收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不能馬上廢除私有制,初期允許多種經濟成分,而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

  3.肯定“前期”蘇俄,否定“後期”蘇俄。斯大林在蘇俄的恐怖專政,是蘇俄制度造成而非個人品質問題;“任何獨裁製度和殘暴、矇蔽、欺騙、貪汙、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離的”。沒有民主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的社會主義,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權絕不能創造社會主義,蘇聯早已不是社會主義。

  4.世界大戰中不能引發革命,殖民地不能獲得解放獨立。“此次若是德、俄勝利了,人類將更加黑暗至少半個世紀,若勝利屬於英、法、美,保持了資產階級民主,我們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貪汙,有可能恢復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勝利屬於德、意、日,我們必然淪陷為殖民地”。

  5.放棄對列寧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的信仰。

  文藝觀

  陳獨秀的觀點:文學之文以情為主,應該華美而不重實用。他曾有“華美無用之文學”的措辭,錢玄同提出質疑,此“無用”二字是否與一貫之主張有衝突。其實,此“無用”二字表達了陳氏一種很重要的文章觀念。所謂“無用”,即無實用之意,並非無價值。文章區別於文學,正是在實用與不實用上劃清界線。應用之文以理為主,應該樸質而有用,清除“阿諛、虛偽、鋪張的貴族古典文學”的惡劣文風。魏晉以後,應用之文駢化傾向日益顯著,大有不駢就不能作文的趨勢;唐宋古文家企圖扭轉這種風氣,其策略不是促進小說的發展,戲劇的新生,以減輕應用文體肩負的美文職能,反而加速了應用文體文學化的步伐,使其變得更加小巧精緻,更加失去了應用的品格。所以,無論是駢文還是古文,都未能將應用文體引向健康發展的方向。陳獨秀一針見血地指出:“碑銘墓誌,極量稱物,讀者決不見信,作者必照例為之。尋常啟事,首尾恆有種種諛詞。居喪者即華居美食,而哀啟必欺人曰,苫塊昏迷。贈醫生以匾額,不曰術邁歧黃,即曰著手成春。”陳獨秀深諳此弊,提出將應用之文與文學之文徹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贊同。經錢玄同、劉半農的進一步論證補充就完全具有實際的操作價值了。(摘自《應用寫作》雜誌1994年第4期第45頁《“五四”現代應用文發展簡述》)

  看過也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