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

  雖然已經讓國人失望透頂了,但有一點風聲還是會受到國民的關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介:

  足球最早是產生於中國,就是中國古代的蹴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蹴鞠”或名“塌鞠”,最早的說法見《戰國策·齊策》:“臨富甚福而實...塌鞠”。而現代足球的起源地則是英國,發展到現在100多年。中國國內足球聯賽主要有協會超級聯賽CSL、甲級聯賽、乙級聯賽、中國足協盃2007年至2010年暫停舉辦,2011年恢復舉辦足協盃等。

  足球最早產生於中國,也就是中國古代的蹴鞠。而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則是英國,發展已有100多年,為世界上大型體育運動之一,4年一次的世界盃更是所有足球迷的盛會。

  秋天一所足球學校裡教練陳大江王慶祥飾正帶著一群十幾歲小球員觀看中國隊比賽中國隊最後一刻遭遇了"黑色三分鐘"輸掉了這場比賽孩子們惋惜頓足發誓要改變落後面貌。

  1997年大連金州球迷們為中國隊第六次衝擊世界盃搖旗吶喊已經二十八歲於毅胡平飾以隊長身份中國隊後防線上指揮若定國家隊主將郝健翔戰功卓著一場比賽中受重傷被迫退役郝健翔先投入商海全軍覆沒後來經商成功最後買下球隊投資足球事業於毅未婚妻蘭新後來愛上了郝健翔並和郝健翔結婚陳小惠十國家隊教練陳大江女兒由於陳大江只顧足球忽視了親情陳小惠與父親關係有問題陳小惠後來愛上了足球也愛上了於毅一代足球人共同努力下隊終於走出亞洲走向世界。

  第一次進軍世界盃決賽階段歷史:2001年10月7日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十強賽,隊在五里河體育場戰勝阿曼隊後,提前獲得2002年世界盃決賽階段入場券,這是第一次進軍世界盃決賽階段,圓了44年的世界盃之夢。

  2008 年8月7日晚 中國國奧隊的董方卓用一粒精準的頭球打破了在奧運會不進球的“零”記錄。

  發展:

  在1994年之前,中國國內的足球隊均為專業隊,大多數由各地足球協會管理,名稱也以各省市的地名為主。此外,中國還有相當數量的下屬於不同國有事業單位的行業體協,比如鐵道部下屬的火車頭隊、軍隊下屬的八一隊、武警部隊的前衛隊等。

  1992年6月,中國足協在北京西郊的紅山口召開了著名的“紅山口會議”,將以職業化作為足球改革的突破口。職業化的主要動機是讓各參賽球隊脫離原有的政府行政體育機制,完全以商業化和市場化作為生存發展的手段。

  紅山口會議後,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足球俱樂部”,不過其中很多是並未完全脫離原地方體委的個體,比如北京國安、廣州太陽神。直到1993年12月上海申花成立,中國才出現了完全脫離政府機制的職業足球俱樂部。 而與此相反,諸如遼寧隊、八一隊等原專業體制下的老牌勁旅,則多年內始終無法真正脫離原有政府行政關係,最終面臨降級甚至解散的困境。

  1994年,第一屆職業化的甲A聯賽開始。

  職業化的甲A聯賽、甲B聯賽一共進行了10年,2003年賽季結束後,改製為超級聯賽和甲級聯賽。中超成立的目的是希望仿照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等歐洲先例,由各職業聯賽俱樂部自主管理和運營賽事,逐漸脫離中國足協的管理。中國足協轉而負責各級國家隊比賽、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等任務,以及組織足協盃等其它賽事。

  2013年6月15日,在合肥體育中心1:5慘敗於泰國國奧,這場比賽再次將中國國足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很多人表示不再相信,甚至有個別高校校隊出面公開挑戰國足,實在是很鬧劇。

  發展歷史:

  歷史足球運動,最早的起源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蹴鞠”或名“塌鞠”。最早的說法見《戰國策·齊策》:“臨富甚福而實...塌鞠”。到了漢代,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蹴鞠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幾乎是萬人空巷。而且蹴鞠成了宮廷的主要體育活動。漢高帝劉邦的父親初入皇宮時,曾因沒有球踢而一直悶悶不樂。後來劉邦特意為劉太公建造了“新豐宮”,於是太上皇就可以和家鄉的人一起蹴鞠取樂。這樣的環境,也造就了漢武帝、漢成帝這樣的“帝王球星”。另外,蹴鞠還成了軍隊訓練的內容之一。[1]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時期。比起漢代,此時的蹴鞠又有了新的發明創造。首先是“充氣球”的出現,再次是球門的發明。其時的球門分為兩種,一是球場內設定兩個球門,兩端個一個,A打B的門,B打A的門,運動量大,競技性比較強,類似現代足球;另一種是在球場的中央設定球門,AB雙方共享,球門高,進口小,估計只有拔絲疼那樣的才會進得去。另外,還有不同球門的踢法,種類很多,有一人自踢,兩人對踢,還有多人花樣踢法。當時,唐代的MM們玩的一般都是非對抗性的蹴鞠,她們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足球員了。

  到了宋代,兩個球門的踢法已經不見了,主要流行一個球門或是不用球門。這種方式運動量不大,然而技術性和娛樂性都增強了。踢法是:先由A隊球頭踢球過門門高估計三丈高、一尺寬,B隊球員得球后,傳給自己的球頭,由球頭射門,把球踢過門去為勝。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由於民族風俗的關係,十分喜歡在冰上蹴鞠最早的冰球運動。玩時分為兩隊,每隊數十人,球擲起後,兩隊爭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隊員的腳下傳遞為樂。這個有點像我們玩球時的倒腳,只是我們是幾個人傳遞,中間一人搶,通常都是“累個半死”方罷休。

  足球進入中國

  二十世紀之初,現代足球由歐洲傳入中國。“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在舊中國,一位體壇人物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非凡。他以頑強的拼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稱號。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英格蘭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士齊名,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其時,在亞洲逐漸發展強大,和李惠堂一起,湧現出了第一批開天闢地式的先驅,第一次出現代表國家外戰的正規球隊。這是一種標誌,開始起步,足球在中國成為規範化的競賽。在1915年到1934年,中國獲得了遠東運動會的九連冠,並於1936年,1948年兩次入圍奧運會。這時,在亞洲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隨後的時間內,由於政治等原因,整個世界足壇都出現了一段真空,也不例外。

  現代足球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家隊曾集體去匈牙利留學,並與1958年回國,可惜衝擊1958年世界盃決賽圈失敗,打擊不小。或許這應該算作在整個20世紀的第一大事,它背後的深遠意義,絕不僅僅是第一次整支國家隊出國留學,第一次出現外籍國家隊主帥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它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現代足球的骨幹,李鳳樓、陳成達、年維泗這批人,日後不但成為國家隊主力,更長時期地佔據的統治地位,他們自身的素質,能力,魄力在此後幾十年裡直接影響著的發展,主宰著的命運。而他們言傳身教出的後代,無論是在當球員,當教練還是主管領導工作方面都深深帶有前輩的烙印,因此,這批人成為近代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代所提及的真正意義上的之根源。

  其後的時間內,是十年“”,在一個“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被禁止了。改革開放之後,蘇永舜率領中國隊衝擊1982世界盃決賽圈失敗。這是長期封閉,重返國際足聯後首次衝擊世界盃出線權,實質上它是現代史的開端。它是與外界第一次全方位的碰撞與較量,使中國人第一意識到現代足球的殘酷,初步接觸到以主客場為代表的國際足壇的通行賽制。整個過程經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傳遍整個中國,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看九寸黑白電視,讀八分錢一份足球報的球迷群體,史上第一次出現一球牽動億萬心的熱潮,球星的概念開始形成,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至今依然是幾代人奮鬥目標。此後,足球確立了中國第一運動的地位。

  1985年5月19日,由於中國隊在世界盃預選賽中主場敗給了香港,失去出線權,在場球迷情緒激昂,氣憤難平,無處發洩,進而演變成打砸搶的街頭。從此,不再孤立地被當作體育運動,而更多地從文化角度,被當作中國社會的一個視窗。國家隊主教練曾雪麟引咎辭職,不僅僅因為比賽的失敗,更被當成安撫民族主義情緒,穩定社會的替罪羊。這意味著被賦予了沉重的社會使命,在這種背景下,保守風氣逐漸瀰漫了整個中國足壇。中國隊在亞洲從極盛轉向衰落,技戰術風格從主動進攻演變為防守反擊,逐漸向二流水平滑落。

  1988年的奧運會和1990年的世界盃,中國隊插肩而過,因為了兩個“黑色三分鐘”。進入現代足球的中國隊,抓住東西亞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對手韓國隊的歷史機遇,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衝出了亞洲。但卻未能把握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從而使自身有質的飛躍,因此進軍奧運並未帶來太多的影響。反倒是次年的世界盃預選賽所帶來的衝擊與反響要強烈得多,中國隊兩次在領先的有利形勢下,兩次在終場前三分鐘內連失兩球,痛失衝出去的歷史良機。儘管又一次失敗,但這種極度戲劇性的結果,使足球在中國社會受關注的程度又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1979年開始改革,開始對外開放,但足球上與“洋教頭”的“再一次親密接觸”卻一直等到了90年代。1992年,謀求開拓發展的中國隊將請來了施拉普納,但是衝擊1994年世界盃決賽圈又再次的失敗了。施拉普納成為第一任來華執教的國家隊主帥,他在中國不到兩年的短短時期,是由專業化向職業化過渡的分水嶺。雖然施拉普納率隊打出亞洲盃季軍的成績,也給中國隊帶來足球發達地區的部份理念,但限於他自身的水平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導致中國隊失敗的必然結果。施拉普納之後引發了繼續引進洋教練還是仍由中國人出任國家隊主帥的爭論,隨著與國際的接軌,這種爭議已不復存在。

  職業化聯賽之前的格局是遼寧的一統天下,作為第一大省,遼寧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連冠軍王朝。實際上,東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國前列,但直至二十世紀80年代初,以李應發為代表的遼寧隊,才逐漸確立了遼寧足球在中國無可撼動的霸主定位。他們以每年奪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連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全運會,全國甲級聯賽,足協盃冠軍稱號,和迄今為止中國球隊唯一所獲的洲際冠軍亞俱杯。甚至在今天,職業聯賽七年五奪冠的大連隊,仍然帶有當初的影子。遼寧足球成為最大的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的輝煌與失落。1994年,職業聯賽全面啟動,這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職業化本意是通過建立競爭機制,從而使球員完成“要我練”到“我要練”的良性轉變。結果這一無心插柳之舉使足球成為一項巨大的產業。但職業聯賽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問題,如假球黑哨,球員素質不升反降等等,隨著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改革不下去的程度。與此同時中國球員外戰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現,終於使自我定位在亞洲二流上。

  1997年的戚務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衝擊世界盃力不從,所以慘敗大連金洲,國人繼續失望。本土教練的水平使得中國隊不得不再次寄望於外教,霍頓來了。這位曾經中國國家隊和國奧隊的主教練,花了兩年時間和若干萬美金的“英國紳士”終究沒有經得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考驗。他的“平行站位”、“長傳衝吊”理念沒有拯救得了中國隊。我們的打法沒有變數和套路,結果只能那樣。可惜一代那麼有潛力的隊員和同他們的前輩一樣被寫入了失敗者的史冊。但是,和施拉普納一起,他們的足球思想卻大大的影響了。因此,堅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除了傳統的男子足球,中國也努力發展女子足球。中國女足於1982年建立,但是長期以來女子足球在中國並不普及,仍然處在可有可無的從屬地位,體制和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專業體育時代,第一代女足球員仍然活躍在賽場上。只有在1996奧運會,1999世界盃上中國女足兩度衝擊冠軍未果,屈居亞軍之後,全國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