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如何解決脫鉤跑魚

  脫鉤跑魚是指明明感覺有魚上鉤了,但是拉桿的時候發現魚跑掉了。脫鉤跑魚是有釣魚技巧可以避免的,那麼大家知道需要掌握什麼技巧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釣魚解決脫鉤跑魚的技巧

  1、因竿子本身質量問題造成跑魚

  這類情況比較普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買竿時就是定位於低價格,從而使竿的質量就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二是買了地攤水貨。三是即便買了品牌產品,也因釣魚人在選擇魚竿時辨識能力有限,而沒有看出手竿子存在的質量隱患。四是竿子本身設計存在缺陷等等。

  竿子質量問題使中鉤之魚跑掉,幾乎都是斷竿造成的,而多為竿的頭兩節折斷,究其原因一種是管壁太薄,受力能力弱,大魚向前一突襲,形成巨大反向力而斷竿。另一種是第二節或第三節太硬,在遛大魚時不經意間豎竿過直,二三節不彎或略彎而使梢尖受力過大過份彎曲而折斷。

  這明顯是設計缺陷造成的,也是我在選竿時忽視了竿的整體彎曲性特別是前幾節的彎曲契合度的教訓。後來我又買了一支迪佳6米3的小磯竿,特別注意了的竿子整體性的彎曲,如今使用了兩年都很好曾與十幾斤的大草魚拼過竿都毫髮無損。

  對策

  一是買竿時注重竿的整體彎曲度,一般採取握竿左右上下大幅抖動或一人握竿另一人握住竿尖,握竿者加力上揚使竿彎曲即可看出整體契合質量的優劣,應選渾然一體的竿。二是特別留意頭三節彎曲的整體感,如有問題堅決放棄。

  2、因竿子使用過久使質量下降而跑魚

  一根碳素竿或玻璃鋼竿的使用壽命有多長是沒有具體標準的,而以使用環境、使用次數、使用方法、保管方式、維護水平等有關。但是竿子自然老化和疲勞是無法抗拒的。因此隨著使用時間越久,竿子的整體或部位質量必然會下降,由此帶來垂釣中的失誤。

  另一種情況則是因竿子整體老化造成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一次在聽湖垂釣,我在淺灘中了一條大魚,衝力很強,用的是一支7米2的達瓦竿,此竿已用了四五年,雖外表很粗壯,實則竿壁很薄,經數年頻繁使用,已經很疲軟了,果然幾經拉扯,竟從手握處軟塌下來,失去竿力,魚也跑了……過後我逐節檢查,用手稍加力,竿壁都會下陷,說明不僅老化了,而且竿子本身管壁做得就很薄,於是斷定是冒牌貨。

  對策

  什麼東西用久了都會退化和能力減弱,魚竿亦是如此。我們許多釣魚人也包括筆者過去或現在仍存在著“一根竿用一輩子”的思想,其結果往往造成垂釣失誤。要有效減少這種失誤,一是正確選擇竿子,購買那些有品牌信譽而且實用下來質量效能好的竿子。二是科學用竿,在垂釣中切忌大力投竿猛力扯竿,以免傷及竿子“筋骨”,縮短壽命。三是合理保管和維護竿子,用畢要洗淨泥沙,回家後要退節晾乾後置放在通風陰暗處。四是要不時檢查各節口的咬緊度,對有鬆動的要在前節底腳用雙管膠均勻增厚,使其不會被大魚扯出。

  3、因組合竿線的缺陷而跑魚

  首先看一下線過粗的影響,我們從子線和主線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子線過粗時,一方面隱蔽性差,造成魚警覺性增加,當魚吞餌時,粗硬的子線又影響了餌向魚嘴裡的移動,使魚吞餌較淺,這時揚竿中魚後,脫鉤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而當主線過粗時,魚漂的訊號就會減弱,如果這時選的魚漂號數小,浮力不大,還會造成水線不能繃直,使訊號的傳導減弱滯後,造成揚竿的時機不正確,從而導致不中魚或中魚後脫鉤。

  線過細時的影響主要是強度降低,提高了斷線跑魚的機會。子線過細時還增加了雙子線纏繞的機會,而纏繞的子線如果我們沒及時將其分開,魚吃上鉤時也會造成另一根線擋嘴而使餌進不了嘴或進嘴淺,中魚後也會有一部分魚脫鉤。

  對策

  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民間釣魚人對休閒野釣的竿線連線有了一個完美的方式,即加了一段“護竿線”,就徹底解決了竿節屢被大魚拖走的問題。這段護竿線的長度因竿而異,如6米3的竿子可從竿尖處延長5~10米。用膠圈把線與竿尖連線後,餘線就順著竿身繞至竿腳附近拴住,我則喜歡用一竹片蓄線,按上述方法纏好後,再用兩根橡皮筋捆在竿體上即可,到收竿時把線收回竹片上就行了。還有的釣魚人通過改造,在竿柄處裝上簡易輪,不僅解決了出節的問題,而且增加了遛魚功能,擒拿大魚更有了保障。

  4、因線的破損而跑魚

  相對竿子而言,魚線的正常使用週期是較短的。在競技場上,一次比賽要換數次到數十次子線的情形比比皆是。而在休閒野釣中,我們一些朋友則不是這樣的,仍沿襲著“不斷不換”的舊習慣,對於主線而言,有的甚至用上兩三年都不換。

  正是由於這些傳統的用線方式束縛了手腳,常常造成遛魚中斷線,對此筆者深有同感。魚線屬於化學制品,它在使用過程中如中魚、掛底等因為不斷牽扯和延伸,強度會不斷減弱,而在連線處,因為打結的關係亦降低了線的結節力,加上風吹日晒,加速了線的老。

  另一種易引起魚線破損的情況是在複雜水域多有樹枝、木樁或暗石,在拋線或與魚較量中難免受到掛扯或摩擦,而釣魚人又因專注於魚情或釣事,常常忽視了對魚線的檢查,恰好再遇到大魚咬鉤時,眼看成功在即,“繩子從細處斷”—當你事後檢視時,斷線部位必定是那些早有隱患的地方。

  對策

  既然明白了失魚之痛來自於對釣線的“關愛”少和認識貧乏,那麼我們就認真對待吧。一是堅持每次出釣前對釣線檢查一遍,釣中留心釣線的變化。二是一經發現釣線有損傷,堅決換掉。三是摒棄“一根線用一輩子”的陳舊思想,該換則換,一切以保證線的結實度為前提。四是收存釣線要在乾躁通風和暗處,以免加速老化發生易脆易斷。五是要科學打結,減少強度損傷。六是要學習一些用線的科學知識,提高對釣線的認知能力。

  春季釣魚小妙招

  1.釣深與釣淺

  驚蟄前後,陽光下1~1.5米的淺灘水溫稍高,魚兒最先活躍、覓食,釣淺優於鉤深,但上鉤的多為小鯽、白條、小麥穗等。在釣淺的同時,若以海竿串鉤掛蚯蚓遠投,往往上大鯽魚。清明以後由於水溫升高,釣2~3米深比較適宜。

  2.有草與無草

  有草微生物多,魚兒有食物,也有藏身之處,但大片水草覆蓋日光晒不透,水溫反而偏低因此,早春不釣密草釣稀草或釣草的邊緣和較大的空隙,效果更佳。

  3.曲岸與直岸

  曲岸即小水灣,是魚兒棲息、洄游逗留處,而直岸很少有魚。湖庫沿岸有很多灣和汊,汊裡又有小灣,越難去的地方越有釣頭,圖方便在大壩和路邊人車嘈雜處下鉤,常常一無所獲。

  4.向陽與背陰

  三月份陰岸水涼,幾乎無魚可釣,四月中旬逐漸有魚咬鉤,到了春末夏初,地勢較好的背陰處則是理想的釣位。先陽後陰,先淺後深,精選釣位,心想事成。

  5.上風與下風

  大中型湖庫水寬浪大,上風口和下風口魚的多少不明顯,小風時下風口較好,有三、四級風浪時,宜在上風口垂釣。

  6.早晨與午間

  早春水溫低,早晨很少有魚攝食,10~15時魚旺,但四月中旬以後水溫升高,7~11時和15~18時上鉤率高午間魚少,同夏季比較相似。

  7.乍冷與乍熱

  冷暖氣流到來氣溫突然升降以及由此帶來的暴風雨,魚兒懼怕、不適應,在正常生理機制未調整過來時,一般蟄伏不動,亦不攝食,出釣應躲過這個時刻。

  8.漲水與落水

  大中雨漲水時,水質渾濁,影響魚的視線,有機物質增加,魚不缺食物,不貿然吞鉤。而農田春灌水位大幅度下降時,魚兒產生恐懼感,此時出釣效果也不好。

  9.葷餌與素食

  春釣的釣餌以蚯蚓為主,面餌次之,誘餌應具備色、香、散條件。清明後除鯽魚外鯉、草、鯧、鯰也咬鉤,因此,一窩雙竿、一葷一素,既不放棄小魚,又能釣到大魚,比單打一效果好。

  10.機動與固守

  早春水溫低,魚兒很少遊動,在一處垂釣的時間長了,會出現魚源枯竭,補窩也難見效,這時與其“守株待兔”,不如另闢蹊徑或就近走釣。四月以後魚兒普遍遊動、覓食,魚源枯竭的情況少見,實行多窩輪釣,可提高上魚率。規。只有根據複雜多變的垂釣環境,運用靈活機動的方法,處理好垂釣中的幾個關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