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運動的十個小常識是什麼

  宜人的秋季,是鍛鍊身體的黃金季節,但是專家也指出,秋季氣候條件與夏季不同,大家應及時調整健身習慣,掌握正確的鍛鍊方法,不要養生不成反傷身。秋季運動的小常識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秋季運動的十個小常識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秋季運動的十個小常識

  1、以有氧運動為主

  秋季天氣慢慢轉冷,爆出性的無氧運動輕易引起身體不適,甚至造成運動損害,所以,健身時一定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在詳細專案上,可根據年齡差異而有所不同:年青人,可以安排跑步等高衝擊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中年人可安排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衝擊有氧運動;老年人可安排散步、瑜伽、太極拳等專案。

  2、心情低落時不鍛鍊

  入秋後,氣溫變化不定容易給人的心理及生理帶來一定影響。部分人常莫名地感到苦悶傷感、疲勞易怒、精力衰退。專家提醒,情緒低落、萎靡不振時進行健身,輕則加重器官的負擔,重則損害機體的功能,所以鍛鍊時最好在精神飽滿的時候進行。

  3、晨跑鍛鍊不宜路邊

  秋天在林陰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氣有利於人體健康。但是現在在城市中,車水馬龍的馬路越來越多,不少人為了省事,就在馬路邊慢跑來鍛鍊,其實這是很不健康的。因為秋季氣候乾燥,灰土容易飛揚起來,使空氣受到汙染,在馬路邊跑步,肺活量增加,會吸入更多的灰塵和汽車排出的有害氣體。無形中增加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晨跑和鍛鍊最好選擇在公園等安靜又幹淨的地方進行,而不宜在馬路邊慢跑。

  4、運動穿衣講層次

  許多人認為,人一旦運動起來,就不會感到寒冷,只穿單薄的T恤運動。其實,人體在戶外鍛鍊中產生較多熱量的時候僅是中段,運動前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戶外運動時,要等身體發熱後,再脫下外套,而且運動完要及時披上,如果穿著汗溼的衣服在秋風中逗留,十分容易著涼感冒。在運動衣材質的選擇上,不少人認為純棉衣服舒適、吸汗,但實際上,選擇透氣性相對較好的聚丙烯材質,會更合適。

  5、秋天運動選擇好時間

  首先,時間安排上有很大不同,各個年齡段的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活動的時間段。年青人由於身體對天氣的適應能力較強,體質較好,體力恢復快,秋季健身時間可以安排在早晨和下午;中年人適應能力稍差,可以在放工後,18點—20點身心比較放鬆的時間段進行鍛鍊;老年人健身的時間一般應選在14點—19點,他們身體較差,選擇溫度最高、有陽光的時間進行健身,更輕易活動開,從而倖免身體損害。

  6、配備合適的運動裝備

  合適的運動裝備不但上我們省力舒服,還會避免好多意外事故的發生。運動裝備的選擇一定要因人、因地、因目的而有變化,評估好目的地的情況和天氣變化。尤其是長距離的、難度較大的運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

  7、運動補水考慮時間段

  運動補水應該從三個時間段來考慮,即運動前補水、運動中補水和運動後補水。運動前2小時補充500毫升的水,這樣可以使體內細胞達到最佳的水合狀態,迎接運動,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將體內多餘的水分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輕裝上陣。運動中大量出汗時,應該採取系統補水的方法。即每10到30分鐘補一次水,每次補充200毫升到250毫升的水。運動後補水,記錄運動前後的體重,可以得知運動過程中丟失的汗量。但應該強調運動後的補水不是丟多少就補多少,而是應該補水大於丟水,才能使機體恢復水平衡。

  8、做好準備防止拉傷

  對於任何一種運動來說,準備活動都是必須的,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準備活動的情況下也會下降,鍛鍊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鍊反而成了一種傷害。

  9、控制運動量

  秋天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生理機能趨於活躍和加強。在這個季節人容易超量鍛鍊,結果引起過分疲勞,影響工作和健康,還容易引發運動損傷。特別是中老年人要掌握好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不要超過機體的負荷。一般來說,中老年人運動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5小時。鍛鍊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這就是適度的標準。

  10、鍛鍊後防秋燥

  運動後還要多喝開水,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鹽,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此外,如進行長跑鍛鍊,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運動的種類

  1、耐力訓練專案

  適用於健身、改善心、肺及機體代謝功能、恢復體能。如醫療步行、健身跑、騎自行車、游泳、划船、登山、跳繩、跑步平臺、上下樓梯等屬於週期性、節律性反覆的運動及球類運動專案。

  2、力量性訓練專案

  適用於增強肌力、改善關節功能和消除區域性積聚的脂肪,可選用各類專門的肌力訓練裝置進行。

  3、放鬆性訓練專案

  適用於放鬆精神和軀體,以消除疲勞和防治多種身心疾病。可以選用散步、太極拳、放鬆體操、保健操、氣功及按摩等。

  4、矯正治療性專案

  適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和傷殘的患者,有針對性的醫療體操及按摩。如呼吸體操,用於治療哮喘、肺氣腫。鍛鍊腹肌的體操用於治療內臟下垂。脊柱矯正體操,用於脊柱側彎的矯治等。

  5、改善關節活動度和靈活性的訓練專案

  適用於關節活動障礙和關節慢性疼痛及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如關節的伸展運動體操、關節鬆動術、各種關節活動訓練器訓練等。

  運動過後的注意事項

  1、不要蹲坐休息

  蹲坐休息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這是運動後不宜立即做的行為。運動結束後感覺累了,很多人就蹲下或坐下認為能省力和休息,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健身運動後若立即蹲坐下來休息,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影響血液迴圈,加深肌體疲勞。嚴重時會產生重力性休克。

  因此,每次運動結束後應調整呼吸節奏,進行一些低熱量的活動,例如慢步走走,做做幾節放鬆體操,或者簡單深呼吸,促使四肢血液迴流心臟,以利於還清“氧債”,加快恢復體能、消除疲勞。實在體力不支時也可讓同伴攙著走走。

  2、不宜立即停下來

  劇烈運動時血液多集中在肢體肌肉中。由於肢體肌肉強力地收縮,會使大量的靜脈血迅速回流到心臟,心臟再把有營養的動脈血壓送到全身,血液迴圈極快。如果劇烈運動剛一結束就停下來休息,肢體中大量的靜脈血就會瘀積於靜脈中,心臟就會缺血,大腦也就會因供血不足缺氧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休克等症狀。所以劇烈運動,如長跑之後逐漸改為慢跑,再走一走,做幾下深呼吸,這樣肌肉就會輕快地消除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