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引導成功的事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的某方面興趣與他的志向結合起來時,那麼,離成功就已經不遠了。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趙修復,我國當代著名的蜻蜓和寄生蜂分類學家。

  趙修復小時候是個頂頑皮的孩子。他經常和村裡的孩子們到野外玩,特別喜歡各種蟲子。

  有一次,趙修復和另外一個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顆樹上掛著一個蜂窩。他對哪個孩子說:“大家都說蜂窩不能捅,一捅,蜂就出來蟄人。我們想個什麼法兒捅它兩下,怎麼樣?”那個孩子來勁了,說:“好哇!你說怎麼辦吧!”趙修復歪著腦袋想了想說:“這樣吧!我們回家去拿一頂蚊帳來。不過可別讓大人知道!”哪個孩子便跟著他去了。他倆拿了一頂蚊帳,又回到那顆樹下。

  趙修復爬上術,從樹枝上吊下一根繩子,把蚊帳掛上。然後和那孩子縮到蚊帳裡,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拼命捅蜂窩。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順著竹竿飛過來,想蟄人,可是蚊帳穩穩當當地把蜂擋在外面,那個孩子跳著叫著:“好哇!好玩!趙修復也開心地笑起來。他捅夠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飛走了再取蚊帳,便坐在蚊帳裡看著蜂飛來飛去。這時候,蜂發現捅自己的窩的竹竿沒有了,便成群結隊地飛回去重修蜂窩。趙修復眼睛都看直了,他呆呆地想:“他們怎麼會和人一樣修房子呢?”從此,他對昆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暗暗下決心:“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這些小動物。”

  上學後,他更喜歡昆蟲了,老是一個人趴在地上看螞蟻,或抓個蜻蜓、蝴蝶什麼的小蟲子,仔細地觀察、研究。

  一天,放學後,趙修復和同學們一起回家。路過廁所時,趙修復讓同學等他一下,說要上廁所。可是一鑽進去半個多小時還不見他出來。同學急了,掩著鼻子到廁所裡看看他出了什麼事。一走進去,又好氣又好笑。原來趙修復發現了一種會跳的蜘蛛在捕吃蒼蠅,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記了外面的同學在等他。

  趙修復年幼時,就是這樣喜歡和昆蟲打交道,長大後,他真的幹上了研究昆蟲的工作。

  篇2

  美國曾流行一部名叫《星球大戰》的科幻電影,馬克·扎克伯格看得入了迷。不過,馬克不是單純地看,他《星球大戰》後,竟然想拍一部電影。姐姐們都覺得馬克是異想天開,但是,父親艾德對兒子馬克很支援。他買來了拍攝需要的一切裝置,交給馬克說:“不要拘束,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做一切可以做的!”馬克很高興,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一個多月後,馬克竟然真的創作拍攝了一部電影。當然,這是一部惡搞片,影片的滑稽惡搞,讓三個姐姐笑得吃不下飯。

  按常規發展,馬克也許會成為好萊塢的劇作家或者導演。可是,馬克的興趣很快就轉移了,他喜歡上了電腦,喜歡上了網路遊戲。不要認為馬克是一位貪玩的孩子,他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是:他沉迷於遊戲的奧祕,而不沉迷於遊戲本身。當馬克把所有的電腦遊戲玩轉之後,就覺得沒有意思了,他打算自己編寫一個遊戲。

  編寫遊戲需要寫編碼,而編碼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深奧的課題,況且還需要美術、音樂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不過,困難就像是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著馬克,他從書店買來一本寫編碼的書籍,偷偷地起來。幾天後,他便開始了自己的遊戲編寫,做的第一款遊戲是一部名叫《搖滾樂團》的視訊遊戲,道具是一個塑料撥浪鼓,場景就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遊戲編好後,三個姐姐都很喜歡,可是很快,她們就發現了遊戲的漏洞,玩起來很糟糕。

  馬克有些失望,有些膽怯。看到兒子不高興,父親艾德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在一個晚飯後,艾德走進馬克的房間,坐在馬克的身邊。他用手摸著兒子的頭,慈祥地說:“不要膽怯,不要害怕困難。只要你認為這是你喜歡做的事,就要不顧一切地往前衝,成功才會屬於你!”

  於是,馬克重整旗鼓,再次開始,並決定編寫一個可以交流的程式。這是一個類似於現在QQ交流的資訊系統,編碼程式很複雜。馬克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停地敲打著自己的鍵盤,常常因此忘記了吃飯和睡覺。這次,馬克成功了,他創作的交流平臺,可以把爸爸、媽媽和三個姐姐的電腦聯絡起來,家裡的人可以坐在自己的房間裡,通過這個平臺交流。雖然這個資訊交流平臺的速度非常慢,交流起來很費力,甚至沒有直接跑到對方的房間裡的速度快,可是,家裡的人都感到很神祕、很興奮。大家稱這個資訊平臺為“馬克網站”。

  終於,馬克在哈佛上大學的時候,建立了臉譜社交網站facebook。當時,專業人士評估這個網站價值2000萬美元。

  馬克決定退學創業。這對於一般家長來說,簡直是一個荒唐的決定,也是不可能同意的。可是,當馬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艾德的時候,艾德毫不猶豫地對兒子說:“不要膽怯,只要你決定,你就堅定地往前走!”

  篇3

  3年前,已在裝飾設計公司工作1年有餘的河南女孩霍瑩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辭職。

  霍瑩學習的是裝飾設計專業,這家公司專業對口、待遇優厚,此前老闆還曾明確表示要給她升職。然而,性格倔強的霍瑩還是義無反顧地遞交了辭呈,而這一切源於她與發小的一次對話。

  “我們兒時曾一起參加國畫、書法興趣班。”時隔多年,兩個女孩再次相遇,她們發現彼此已走在不同的人生軌道上——霍瑩選擇了家裝,發小選擇了幼教。霍瑩意識到,其實自己並不喜歡當時的工作,心中對繪畫、書法的那團火,從未熄滅。

  辭職後,霍瑩來到一家大型民營教育機構擔任講師,很快便被提升至校區副校長。“果敢、堅定、洞察力”,一度成為眾人對她的評價。在大家眼中,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職場轉型。然而,霍瑩卻再一次選擇了改變:不做副校長,只做繪畫教師!

  她的選擇看似輕率,實則深思熟慮。霍瑩說,當時已經失去了自由發揮的空間,課程設定、教案、甚至動作、表情、措辭,都要嚴格按流程,“連上課、下課的站位都已經設計好了”。她覺得自己變成了一臺授課機器。

  再次辭職後,她入職了現在的私人畫室。新單位給了她一個充滿誘惑的條件:彈性工作制。“大到課程設計,小到教室佈置,自己都有話語權”,霍瑩說,現在每天上午不用上班,可以自由創作,感覺“真爽”。

  “一切源於熱愛”,霍瑩選擇繼續踐行自己的信念:即刻付諸行動,絕不後悔。

  作為國畫、書法老師,霍瑩喜歡在教學中將傳統紋樣、傳統服飾、皮影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她希望學生以國畫、書法為敲門磚,瞭解更多中華傳統文化,“治癒現代都市人心中的浮躁”。

  “我希望有機會能舉辦自己的個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敦煌臨摹壁畫。”霍瑩希望能寄情山水,繼續自己的藝術夢想。

 

的人還:

1.名人因興趣而成功事例6個

2.關於興趣與成功的事例

3.因興趣走向成功的故事6篇

4.名人因興趣而成功事例6個2

5.興趣使人成功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