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與成功的事例

  有時候放棄並非與成功相悖,適當的放棄方式有助於一個人的成功。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有時候明智地放棄一個可有可無的機會,就會得到另一個更好的機會,放棄一個星星也許能得到一個月亮。

  “他叫白惠澤,他原來是青年志的文化研究員,人稱青年文化首席皮條官。”

  “他叫李東哲,原來是城市畫報記者編輯,title太多了我就不浪費時間了。”

  這段詭異的對話已經在房間裡重複好幾遍了,兩個男人拿著手機對著自己一邊錄一邊說。每次都因為不同的原因停下來,語氣不自然或是突然笑場,拿手拍了拍臉迫使自己緊張起來,重新來過。不遠處小白的女朋友正戴著耳機玩著LOL,她已經習慣這兩個大男人在家裡做出的一些奇怪舉動了。

  我是李東哲,朋友們都叫我隨易,我就是上面描述那個詭異場景當中的一個。我想跟你講的是我和小白在一起創業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上面那個場景發生在前兩天,我們在給一個投資機構拍攝一段視訊,用來讓投資人對創始團隊有直觀、感性認識,同時簡單說明我們想做的到底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我倆都是對無趣和死板有著天然牴觸的人,哪怕是這樣一個例行的動作,也試圖拍出不一樣的效果。於是我們變身導演編劇燈光攝像以及演員本身,花了一個多小時,拿手機自拍錄製了一段1分鐘的介紹視訊。

  擷取這個片段出來,不僅因為它是個里程碑式的節點,而且充滿了象徵意味。那晚十一點多,我像往常一樣從小白家“下班”,趕末班地鐵回家的路上,我突然覺得,錄製視訊的場景就像是這三個月來我們創業狀態最好的縮影——忐忑、焦慮,但也充滿著認真甚至天真的勁頭。

  從去年年底辭職到現在,不少朋友都知道我在創業,前老闆也會偶爾問起。我其實有點怕被別人問起創業專案的具體情況,一是專案還沒什麼著落,我們自己心裡的邏輯都還沒有打通;再者,我們想做的這件事情很難用一句話就能解釋的清楚直白。這是一個想要說服別人首先需要自我說服的過程,我想大概每個創業者都體會過這種心情吧。

  正如你所見,我們想做的產品叫做Someet,不可免俗地加入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創業大潮。但我們想做的東西其實卻是反網際網路的,或者說,反的是網際網路對我們生活方式的一些負面干擾。Someet是一個針對城市年輕人,讓其可以自由發起、參與線下興趣活動的平臺,我們希望這個平臺能夠讓年輕人自由地發起基於興趣的活動。它應該是小型的、有趣的、頻繁持續的、能夠讓參與的人在其中深度真誠交流的活動。

  現有的同城活動,或是同類型的線下活動產品,多有“大型主辦方”這個角色的存在,且多是內容消費導向。無論是展覽、沙龍、話劇、講座,你作為一個參與者,只是去消費了活動的內容,你都只是官方報名系統中一增加的一個數字而已,你很難和在場的其他人發生太多深度的交流。也就是說,你的參與感很低。但 Someet做的則能給你高參與感的活動,你可以見證一個天馬行空的idea從最開始的靈光一現到最後落地成為絕棒體驗線下活動的整個過程,甚至你也可以發起這樣的活動。活動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是鮮活、有故事、有觀點、有溫度的人,你會在這裡碰到你原來生活軌跡中有可能無從遇到的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那種朋友。

  看起來,Someet是一個工具屬性很強、社交功能很弱的產品,但我們的野心是希望能夠藉此改變現在城市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前期我們只做過小範圍的使用者調研,在大範圍驗證之前我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我以及身邊的很多朋友,大多面臨著工作逐漸侵蝕生活,週末無聊卻不甘寂寞,朋友圈僵化,以及各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城市孤獨症”等情況。Someet則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發現身邊有趣活動,進而進一步結識一群有趣小夥伴的途徑。Someet希望能夠啟發大家,讓大家在工作之餘,講自己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興趣和真正熱愛的事情當中,讓興趣意識覺醒;然後通過發起或者參與這樣的興趣活動,結識到同好之人。它打破了城市年輕人之間的社交藩籬,打通了一條人和人相遇的可能。“讓有趣的靈魂相遇”,這是我和小白一直以來的初心,Someet則是我們為此而試圖趟出的一條路。

  我們希望未來城市年輕人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工作之外熱愛的領域和事情,且持續不斷地在其上投入;大家願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熱愛,組織各種有趣的線下活動,分享自己的心得,傾聽別人的故事,參加陌生領域的活動,闖入別人的世界;

  你喜歡做飯?你可以定期舉辦私廚活動,邀請新老朋友過來邊吃邊聊;

  你喜歡音樂?那就來組織一個規則有你制定的小眾音樂分享會;

  你喜歡衚衕探索?那就發起各式主題的衚衕漫遊,叫上三五好友,和新朋友新朋友一起衚衕探險,邊走邊逛邊聊;

  你喜歡研究化石?那就可以去附近的化石小組活動上聽聽,肯定會比你一個人在家裡琢磨要有意思得多;

  你會發現身邊有著太多興趣小組、社團,有著太多足以打破現實僵化生活無趣刻板的活動,你不會幹坐在家裡而感慨沒人懂你,而是起身出門,到活動中去找到能夠真正懂你的人。從手機的虛擬社交中拔出來,投入到真實的線下生活中建立關係。重新定義陌生人,重新定義社交,重新定義你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就重新定義了你自己。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願景聽起來好聽,說起來容易,但也就是個願望罷了。我會在接下來Someet的訂閱號中跟你慢慢分享這三個月來我們對此的深度思考。這三個月,我們不斷地自己叩問、推敲邏輯、設計機制、制定規則,不斷地找人聊、找人挑刺、自尋冷水,不斷地自我否定,解決,在否定,在解決,在如此的迴圈中,逐漸完善我們最初那個看起來烏托邦式的想法。因此,我們也希望和你分享這些,同時也希望聽到你們的意見和看法。

  在簡書這裡,我將會給寫一些Someet的內容和玩法,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跟大家詳細道來。這裡有可能是你遇到最好玩的線下活動實驗室。你會和我們一起見證著Someet的成長以及蛻變,見證中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煥然一新。

  篇2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作品,,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傳世經典.它是描繪人類心靈的三份手稿,以激情文字譜寫了三首英雄讚歌。

  貝多芬--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一個用痛苦來換歡樂的英雄.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奮,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臺演出.成年後,貝多芬風華正茂.然而,厄運突然從天而降,他的雙耳失聰了!但堅強的貝多芬禁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米開朗琪羅--一個憂鬱症患者,一個賦予岩石生命的工作狂,一個享受痛苦,捨棄歡樂的英雄。米開朗琪羅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市民家庭,身處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自幼耳濡目染,文藝復興運動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深深紮根在他的心中。不幸的是,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天主教教皇的羈絆中度過的,但他不甘於表現宗教藝術,用自己的創作表現出自己的理想,尊嚴與意志。

  托爾斯泰--一個離家出走的老翁,一個打破生活的安寧以安撫良心的英雄。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作家,他創作了《戰爭與和平》,《復活》等作品。在《名人傳》中我們將領略到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他強調道德,儘管響應寥寥無幾 但他並不放棄,畢生堅持自己的信念。

  三位名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來自外部的壓力與束縛,不會扼殺真正的天才。 只要具有足夠頑強的信念,用心血澆灌的藝術之花只會更加絢爛奪目。

  篇3

  很多年前,在法國西南部一個名叫干邑的小鎮上,有一位家境貧寒的小孩常給當地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以掙錢補貼家用。他是一位非常勤奮且用心的男孩,每天一大早就來到酒廠,用抹布將一個個橡木桶擦拭得乾乾淨淨,然後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排好。這其實超出了他的工作職責,他只要看住木桶,不被別人偷走便可,但他樂意做這些,因為他喜愛上了酒廠。酒廠主非常喜愛小男孩的敬業精神,每個月都給他開雙倍的工資,看到小男孩喜歡釀酒,還教給他一些釀酒的技術。

  然而令小男孩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地方往往晚上會颳風,一夜之間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尤其是小木桶便會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被破壞,他很委屈地哭了。酒廠主得知原因後,輕輕地摸著他的頭說:“孩子,別難過,想想辦法,我們可以征服風的。”於是,他讓小男孩靜靜地坐在木桶上,思考木桶不被風吹倒的辦法。小男孩想了半天,還是沒有個頭緒,他順腳踢了一下旁邊的小木桶,又踢踢自己坐著的小木桶,旁邊的小木桶一下子便倒了,而他坐著的木桶則一動不動。

  辦法有了!他去小河裡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裡,他整整忙了一天。

  當他把所有的橡木桶灌滿水後,天也黑了。第二天,天剛矇矇亮,他起床後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個像昨天那樣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吹歪的。小男孩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酒廠主,酒廠主微笑著對他說:“孩子,那些木桶裝滿水後為什麼不被風吹倒?那是因為你加重了木桶的重量!”

  從那以後,周圍的酒廠都採用小男孩的方法,節省了許多勞動,又保持了木桶的乾淨。小男孩也不斷地加重自己的重量,從看守木桶到參加釀酒,從傳統到創新,他讓名不見經傳的干邑小鎮變得舉世聞名。這個小男孩就是日後的雷米·馬丁,葡萄酒經典品牌——“人頭馬”的創始人。

  你我都是風中的木桶,很多時候都不能左右自己,但只要記得:加重木桶的重量,就永遠不會被風吹倒!

 

的人還:

1.因放棄而成功的名人故事10個

2.放棄後成功的故事

3.放棄後獲得成功的事例

4.因放棄而成功的例子3個

5.放棄而成功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