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來自於失敗的故事

  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1857年的一天,17歲的羅丹信心滿滿地走進了巴黎美術學院招生考試的現場,巴黎美院是學院雕塑派的“珠峰”,羅丹對它神往已久,做夢都想被它錄取,為此,他已足足準備了3年時間。

  考試時,主考官讓考生們根據指定的模特即興創作一座雕像。結果,羅丹完成了一座很有深度且極具生命活力的雕像,但主考官只淡淡地一眼,便寫下了“不予錄用”4個字。

  羅丹的心碎了一地,但他並不願就此服輸。1年後,他又來報考,這次,他創作了一個極具美感、漂亮光滑的雕塑,很接近美院的審美要求,但結果還是“榜上無名”。

  接連兩次的失敗,讓羅丹痛苦不已,他決心改變——第3年,羅丹放棄了自己一貫“隨心而作”的創新風格,徹底向美院的學院派審美要求投降,完全以傳統的希臘風格創作出一個古希臘雕像的複製品,該作品幾乎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境地,讓在場的其他考生佩服不已。

  然而,主考官看完後,竟在羅丹的報考表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此生毫無美術才能,完全不懂得造型,建議取消他來年繼續報考的資格,以維護我院的聲譽。”自此,羅丹的“美院之夢”徹底被打碎了。

  多年之後,年輕的美國現代舞創始人鄧肯,前來拜訪已成為歐洲雕塑大師的羅丹,談起這段往事時,她忍不住問道:“您還在痛恨巴黎美院嗎?”

  “當然不,”羅丹毫不猶豫地迴應道,“相反,我很感激它。”

  看著鄧肯滿臉的疑惑,羅丹主動解釋道,“是它的3次拒絕,讓我決心不再偽裝自己,不再為迎合某些外界要求而遠離我自己,轉而開始把所有的精力和才能都放在自己的風格之上,‘我手塑我心’,追求自由、真實的創作手法。”

  羅丹繼續說道,“如果我被它錄取了,那我肯定沒有機會和決心,堅定地走屬於自己的路了,那樣的話,現在的我,至多隻能會是一個‘仿製品高手’。”

  很多人都害怕失敗,因為覺得它反襯出自己的無能,只有極少數人不但不害怕它,還能從中受益。在這點上說,千篇一律的成功,往往遠不及的一次次帶有啟發性的失敗。

  2:

  幾年前,湖南寧鄉女孩劉星宇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辦了一家魚缸廠,魚缸生意紅火了幾年後卻日漸衰落了。她心裡很上火。一天,她去潘家園送魚缸,發現花鳥魚市場上正熱銷一種豪華的大水族箱。她一下子明白了魚缸生意不好的原因了。現在人們都有錢了,居室裝修越來越豪華,簡陋的魚缸已經跟不上形勢、上不了檯面了。於是,她打算及時轉型生產豪華的水族箱。

  她深知要想“後來居上”,自己的產品就一定要有特色,“步人後塵”永遠沒有發展前途。她特地到市場上仔細考察,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豪華水族箱,都特別大和笨重,要四五個人才能抬得動,搬運起來十分不方便。她想,如何能讓“不方便”變成“方便”呢?劉星宇苦思冥想,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做一個輕薄的、能掛在牆上的壁掛式魚缸。

  普通水族箱的玻璃都是12——19毫米厚,因此很笨重。劉星宇經過反覆實驗,最後決定選用8毫米的浮法玻璃來做魚缸。這樣,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減輕了水族箱三分之一的重量。但是,找到了合適的玻璃只是第一步,要想使自己的產品跟傳統的水族箱相比有優勢就得有所創新。劉星宇發現,傳統水族箱的加熱棒、小電機都是直接放在缸內,看起來不夠美觀,就想能不能把加熱裝置全都隱藏起來呢?最後,研發人員想出了採用內建的方法,他們將加熱裝置和其他迴圈設施都裝在了一個隔離的小框框裡,從外面看不出來。

  壁掛式魚缸研發成功後,迅速投入生產,並快速投放到通州和北京市其他區的各個花鳥市場進行銷售,很受客戶的歡迎,訂單不斷飛來。正當劉星宇沉浸在成功的喜悅時,問題隨之也來了。一個叫龍輝的銷售商打來電話要求退貨,說有很多顧客投訴壁掛式魚缸掛在牆上,爬上爬下換水實在太不方便,而且一不小心就弄髒了牆面。劉星宇一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能幫顧客解決好魚缸換水難的問題,那麼自己的魚缸在市場上便會落得個“使用不方便”的壞名聲,時間長了自己的魚缸廠只有死路一條。可怎麼才能解決魚缸換水難的問題呢?

  劉星宇為此找到了專搞農業化學研究的康玉林博士。兩個月後,康玉林博士專門為她研究出一種生態液配方。在魚缸水裡加上一些生態液後,魚的排洩物排出後會沉澱到水底,變成魚缸內水草的營養料,而水草的旺盛生長又產生了氧氣,給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樣,魚缸內形成了生態平衡的良好水環境,而且原來漂浮在水中的顆粒物都沉入沙中,所以缸裡的水看起來很清澈,換水的時間延長到一年,保持好的可以達到三年,這對喜歡養魚的家庭來說的確方便了很多。“一年免換水”成了劉星宇壁掛式魚缸又一個新的賣點,銷量又呈直線上升態勢。之後,劉星宇再接再厲大打“方便”牌,將魚缸和傢俱結合在一起,研發出了集觀賞功能和實用功能於一體的“茶几魚缸”……

  通過幾年的奮鬥打拼,劉星宇深有感觸地說:與人方便,才能有錢可賺!想想也真是。她就是在別人的“不方便”裡覓得了商機,繼而把“方便”賣給了需要的顧客,在“方便”顧客的同時,也為自己開闢了一條取之不竭的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