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的作品經典語錄

  餘秋雨有很多經典的作品,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1 放縱的結果只能是收斂,揮灑的結果只能是服從。就連愷撒也只能以死亡來完成最徹底的收斂與服從。——餘秋雨《行者無疆》

  2 不帶書,不帶筆,也不帶錢,一身輕鬆又一身虛浮,如離枝的葉、離花的瓣,在狂風中滿天轉悠,極端灑脫又極端低賤,低賤到誰也認不出誰,低賤到在一平方米中擁塞著多少個都無法估計。——餘秋雨《山居筆記》

  3 偉大見勝於空間,是氣勢;偉大見勝於時間,是韻味。古羅馬除氣勢外還有足夠的韻味,使它的氣勢也沁水籠霧,千年不燥。——餘秋雨《行者無疆》

  4 學術無界,文化無牆,永遠不能畫地為牢。——餘秋雨《北大授課》

  5 這裡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後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餘秋雨《文化苦旅》

  6 如果忘記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奪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餘秋雨《霜冷長河》

  7 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種奇異的震撼力,背光處黑如靜海,面光處一派灰銀,卻有一種蝕骨的冷。這種冷與溫度無關,而是指光色和狀態,因此更讓人不寒而慄。這就像,一方堅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臉,叫人怎麼面對?——餘秋雨《千年一嘆》

  8 自然的最美處,正在於人的思維和文字難於框範的部分。——餘秋雨《文化苦旅》

  9 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餘秋雨《文化苦旅》

  10 中華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復興中華文化,也就是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餘秋雨《君子之道》

  摘抄

  1 像很多年輕人一樣,在一個意想不到的瞬間,在一個意想不到的路口,突然感受到自己肩頭無法卸掉的宿命。從這一刻,一步長大。——餘秋雨《冰河》

  2 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為什麼要如此永久,卻透露了永久是什麼。——餘秋雨《千年一嘆》

  3 乾淨的痛苦一定會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餘秋雨《千年一嘆》

  4 萬千動物中,牛從來不與人為敵,還勤勤懇懇地提供了最徹底的服務。在烈日炎炎的田疇中,揮汗如雨的農夫最怕正視耕牛的眼神,無限的委屈在那裡忽閃成無限的馴服。不管是農業文明還是畜牧文明,人類都無法離開牛的勞苦,牛的陪伴,牛的侍候。牛累了多少年,直到最後還被人吃掉,這大概是世間最不公平的事。——餘秋雨《行者無疆》

  5 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餘秋雨《山居筆記》

  6 人生如戲,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遠是打手,有人永遠捱打。——餘秋雨《吾家小史》

  7 一個人最值得珍視的是仁慈的天性,這遠比聰明重要。——餘秋雨《君子之道》

  8 水寒徹骨,渾身顫抖。先砍去那些蘆葦,那些世上最美的蘆葦,那些離不開太湖、太湖也離不開它們的蘆葦。留在湖底的蘆葦根利如刀戟,大多數人的腳被扎出血來。渾濁的殷紅一股股地迴旋在湖水間,就像太湖在流血。——餘秋雨《文化苦旅》

  9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餘秋雨《文化苦旅》

  10 天下最讓我生氣的事,是拿著別人的眼光說自己的祖祖輩輩都活錯了。——餘秋雨《北大授課》

  11 流浪者的本性:不在乎腳下,只在乎遠方。——餘秋雨《行者無疆》

  12 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訊號。這種訊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餘秋雨《文化苦旅》

  13 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的可能。——餘秋雨《霜冷長河》

  14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餘秋雨《山居筆記》

  15 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定埋藏著最深刻的邏輯。——餘秋雨《行者無疆》

  16 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終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中,短短几句話,讓你大驚失色,引為莫逆之交。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餘秋雨《關於友情》

  17 歷史感受和現實感受很難分開,因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連性。——餘秋雨《千年一嘆》

  18 既然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於面對風的吹拂、露的浸潤、霜的飄灑,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風聲鳥聲的死林。——餘秋雨《山居筆記》

  19 聖潔總會遇到卑劣,而卑劣又總是振振有詞,千古皆是。——餘秋雨《千年一嘆》

  20 最恣肆的汪洋直逼著百世乾涸,最繁密的熱鬧緊鄰著千里單調,最放縱的遊弋熨帖著萬古沙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當,不需要人類指點,甚至根本沒有留出人的地位。——餘秋雨《千年一嘆》

  關於

  1 空虛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際,枉然的雄偉雄偉到了永遠。——餘秋雨《行者無疆》

  2 我在這裡見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總的感覺是本分、老實、文雅,毫無奸詐之氣。由此進一步證實了我以前的一個判斷:只有發達的商市才能培養良好的商業人格,投機取巧、狡猾奸詐,不是因為太懂商業而是因為不懂商業。——餘秋雨《行者無疆》

  3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餘秋雨《霜冷長河》

  4 放縱的結果只能是收斂,揮灑的結果只能是服從。就連凱撒,也不能例外。當他以死亡完成最徹底的收斂和服從之後,他的繼承者、養子屋大維又來了一次大放縱、大揮灑,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把地中海當作了內湖。——餘秋雨《行者無疆》

  5 人世間總有一些不管時節、不識時務的人,正是他們對時間的漠視,留下了時間的一份尊嚴。——餘秋雨《借我一生》

  6 膽大包天的現代人,在歷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謹慎。再高亢的歌詠,怎麼敵得過撒哈拉的夜風在金字塔頂端的呼嘯聲。——餘秋雨《千年一嘆》

  7 缺少精神歸宿,正是造成各種社會災難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災難是小人災難,最大的廢墟是人格廢墟。——餘秋雨《借我一生》

  8 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餘秋雨《文化苦旅》

  9 站在金字塔前,我對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餘秋雨《千年一嘆》

  10 有些文人,剛流放時還端著一副孤忠之相,等那一天聖主來平反昭雪,有的則希望自己死後有一位歷史學家來說幾句公道話。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們,浩浩的北國寒風嘲笑著他們。——餘秋雨《文化苦旅》

  11 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餘秋雨《文化苦旅》

  12 羅馬的偉大,在於每一個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遺留,每一項遺留都有意氣昂揚的姿態,每一個姿態都經過藝術巨匠的設計,每一個設計都構成了前後左右的和諧,每一種和諧都使時間和空間安詳對視,每一回對視都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餘秋雨《行者無疆》

  13 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兩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永久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餘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14 一九,深秋,離二十世紀只隔著三陣風、一場雪。——餘秋雨《中國文脈》

  15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矇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把矇昧錯看成文明。——餘秋雨《歐洲之旅》

  16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餘秋雨《文化苦旅》

  17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譏謔,於是亟亟地來試探下削的陡坡。——餘秋雨《文化苦旅》

  18 冰島的魅力和恐怖,都在嚴冬。——餘秋雨《行者無疆》

  19 其實,人折騰人的本事,要算中國最發達。五六千年間不知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智慧耗盡在這裡。——餘秋雨《千年一嘆》

  20 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餘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21 美,竟是這般寂寞與無奈。——餘秋雨《千年一嘆》

  22 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餘秋雨《文化苦旅》

  23 思念中的一切都比現實美麗。——餘秋雨《行者無疆》

  24 冰島的魅力和恐怖,都在嚴冬。——餘秋雨《行者無疆》

  25 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的。——餘秋雨《文化苦旅》

  26 修善,總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損壞。——餘秋雨《文化苦旅》

  27 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餘秋雨《千年一嘆》

  28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餘秋雨《文化苦旅》

  29 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餘秋雨《文化苦旅》

  30 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餘秋雨《霜冷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