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數學學習方法

  語文和數學都屬於三大主科,同學們必須要掌握好這兩科,語文和數學的學習方法理論上來說是不同的,一文一理,那麼高中生該如何學習?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高中語文的學習方法

  1、制定計劃

  計劃是行動的指南,也是目標實現的基本保證。為了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制定學習計劃。制定學習計劃有利於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盲目性,從而增強有序性。只要我們能制定一份詳細、周密的學習計劃,並且按計劃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主動預習

  強調課前的預習,是學會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習的初始階段。―般的預習要達到以下四個目的:

  一是要對課文或下一課所學的內容及層次有大致的瞭解:

  二是要鞏圍複習舊知識,理解新知識,能把新舊知識進行粗層次的有機聯絡:

  三是要找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尤其對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知識要特別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課文後面的練習,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記號,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預習實際上是聽課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識上的準備。

  3、做好上課準備

  課堂學習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幾個方面:

  1確立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課堂學習有很強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調適良好的心理狀態。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慾:二要有樂觀的學習情緒;三要有積極的思維定向。

  3做好身體上的準備,為了保證有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堂學習。

  4準備好學習用具,同時注意把課桌整理得井井有條,以免課桌上東西零亂而影響你的學習情緒。

  4、專心上課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上好課、聽好課是學習各門功課的重要途徑。課堂學習是一頊艱苦的腦力勞動,只有講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課堂學習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師的思路,2抓住關鍵內容,3積極思維,學思結合。4珍惜課上學習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5〉注意課堂小結。總之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課堂上達到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為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打好基石出。

  5、及時複習

  複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語文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語文複習必須要主動,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具體方法:1系統整理,2獨立作業,3分析錯誤,4系統小結。

  6、課外學習

  1要儘可能與課堂學習內容相結合,有利於促進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發展正當的興趣愛好。

  2課外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時間要適當,不要影響正常的課堂學習和身體鍛鍊。

  3在課外學習活動中,要盡力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學練結合,腦手並用。

  4要爭取老師的指導,提高課外學習活動的效果。

  高中數學的學習方法

  1、不要怕數學

  很多同學對數學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一看到數學,心裡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抗拒情緒,影響自己正常的思維。特別是那些應用題,有些同學連題目都沒有看到,一看題目那麼長,就不敢下筆,直接認為自己不會做,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機會。須不知,數學的應用題,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送分題,很少有真正的難點出現。只要你能夠認真的把題目讀完,寫出數學表示式,分數就做完了一大半。其實數學裡面,大部分都是變化,真正要記的也就是那麼幾個公式。

  2、要養成勤學善思的習慣,提高創新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遵循認識規律,善於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去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注重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不滿足於現成的思路和結論,善於從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挖掘問題的實質,勇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因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徹明悟。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無問題狀態,就說明他思考不夠,學業也就提高不了。

  3、要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每學完一節一章後,要按知識的邏輯關係進行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專題化,這也是再認識的過程,對進一步深化知識積累資料,靈活應用知識,提高概括能力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提高理解力。為了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師補充內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筆記,一旦遺忘,無從複習鞏固,何況在做筆記和整理過程中,自己參與教學活動,加強了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5、要養成寫數學學習心得的習慣,提高探究能力。寫數學學習心得,就是記載參與數學活動的思考、認識和經驗教訓,領悟數學的思維結果。把所見、所思、所悟表達出來,能促使自己數學經驗、數學意識的形成,以及對數學概念、知識結構、方法原理進行系統分類、概括、推廣和延伸,從而使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從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