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長歌經典臺詞精選

  《貞觀長歌》是一部2007年首播的中國大陸長篇古裝歷史劇,那麼裡面有哪些經典的臺詞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貞觀長歌經典臺詞,希望你喜歡。

  貞觀長歌經典臺詞

  1 大澤之龍,被困在小溪裡,自然會被那些小魚小蝦所嘲弄,龍,就應該去他可以騰躍的地方。 《貞觀長歌》

  2 以眼下殿下的力量,你站出來說句話就能救得了太子嗎?真正的大英雄,血性和激情隱藏在無聲無息之中,只是為了一點點良心上的安慰,而做出不理智的舉動,這成不了大事。 《貞觀長歌》

  3 高士是什麼,是肩負天下興亡的棟樑,是仁義禮智信五德合一的精英。 《貞觀長歌》

  4 要做大事,不挨點罵行嗎? 《貞觀長歌》

  5 施威與前,加恩於後。 《貞觀長歌》

  6 官不在多,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 《貞觀長歌》

  7 自己不想做事,也做不成事,反過來等別人做了事,他們倒是有的功夫去算計人家,說長道短,品頭論足,朝中這些庸吏要是多了,大唐豈不要誤在他們手裡? 《貞觀長歌》

  8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隋煬帝失敗在哪裡?他就失敗在偏信上。黨爭,爭的是什麼,那爭的是私利,而眼下群臣爭相上諫,為大唐的未來殫精竭慮,爭的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方略啊,只有這樣的爭論多起來,才能夠形成一種共商國是的開明政局,今後天下大治才有希望啊。 《貞觀長歌》

  9 兼聽而慎取。 時不我待,快刀斬亂麻。 過猶不及,事緩則圓。 《貞觀長歌》

  10 岑文字、長孫無忌不知兵,他們只能以用吏的方法來用將,這用吏呀,講究圓字,一個人本事不大,但是能夠把方方面面都照應過來,就能夠穩住局面,但是用將不同,戰場上是真刀真槍,打不了勝仗一切都是空談。 《貞觀長歌》

  關於貞觀長歌經典臺詞

  1 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就看你能不能用心去辦。 《貞觀長歌》

  2 群氓圖有一腔熱血,能洞察全域性識得大體的又有幾個? 《貞觀長歌》

  3 做官要先做人,心裡不裝著江山社稷,你再怎麼鑽營也成不了好官。 《貞觀長歌》

  4 奇則正之,正則奇之。 《貞觀長歌》

  5 這世上最難的事兒莫過於低頭,可是要成大事,不學會低頭行嗎? 《貞觀長歌》

  6 你以為一紙詔書就可以保證哪個皇子來繼承大統嗎?那好,皇上,我來問你,你是靠一紙詔書來繼承大統當上天子的嗎?誰該有天下,誰不該有天下,那是由人心來決定的,皇上,你也常說,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從古至今捧著詔書當上了太子又被推翻在地的有過多少人呢?別的不說,建成手握詔書,不是也被你皇上擊敗了嗎?皇上你是怎麼擊敗他的呢,是天下的人心吶!人心這個東西,那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與之為敵的,順者昌,逆者亡。將來皇上的江山究竟由誰來繼承,那也是得由天下的人心來決定。 《貞觀長歌》

  7 先生知道對舊主盡忠,卻不知道忠於大唐的江山社稷,雖忠卻不是大忠;知道守一個人的志節,卻不知道為天下蒼生做點益事,雖賢卻不是大賢。你飽讀聖賢之書,卻還是沒有明白,做忠臣易做大忠臣難,做賢者易做大賢者更難的道理。 《貞觀長歌》

  8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貞觀長歌》

  9 打頡利,以王道行霸道;裁撤官員,以霸道行王道。 《貞觀長歌》

  10 治國要先治吏。 《貞觀長歌》

  11 當官要謀大事,千萬不能謀大權。 《貞觀長歌》

  12 這十幾年來,頡利以鐵血統治草原,用無數顆落地的人頭,豎起他自己至高無上的威嚴,殊不知,他越是這樣,這個貌似強大的聯盟就越是脆弱,現在所有的人都明白,草原已經變成頡利一個人的草原,那麼戰爭也變成了頡利一個人的戰爭,一個人如何能敵同仇敵愾的一朝? 《貞觀長歌》

  13 治百姓遷徙,不能只思策,更要緊的是求略,而求治天下是根治此疾的大方略。 《貞觀長歌》

  14 洪水單堵是堵不上的,應疏堵結合。 《貞觀長歌》

  15 來未必是福,去未必是禍。 《貞觀長歌》

  16 做將軍最重要的是忠。勇和智是破敵之道,忠才是自存之道。不能自存,談何破敵? 《貞觀長歌》

  17 天下人都認為你藏不住兵的地方就是你最好的藏兵之地。 《貞觀長歌》

  18 今日是風塵末吏,明日安知不能直上青雲? 《貞觀長歌》

  19 亂後易教,猶飢人易食也。 《貞觀長歌》

  20 自古皇帝,都願意看著大臣們皇子們爭,如果他們彼此都不爭就要和皇上爭,不過,無論怎麼爭,有一個坎不能越過,這個坎就是天下興亡,如果國亡了,天下都散了,還爭什麼呢? 《貞觀長歌》

  21 天子一日萬機,一人聽斷,安能盡善?如果群臣不說話,朕就只能是一個孤家寡人,想大治天下,又如何能治得了呢? 《貞觀長歌》

  22 不結黨羽,那天下人就都跟殿下一黨;不用私人,那天下人就都成了殿下的私人了。 《貞觀長歌》

  23 自古以來,敢諫之臣多,善諫之臣少,這敢諫善諫而又能常諫不懈的良臣就更少了。 《貞觀長歌》

  24 正因為病得太重,所以才要從根本上治起。 《貞觀長歌》

  25 一心三用:盯著自己的,看著對方的,留意旁觀的。 《貞觀長歌》

  26 十幾年來,殿下打著修道的幌子,不問朝中這些閒事,閉門苦讀,學問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了,所缺的只剩下一點點東西。成大事的人,在大局和私情面前,一定是先顧大局而後顧私情。 《貞觀長歌》

  27 世上本無鬼,鬼由心而生,只要你一心為公,就用不著憂慮什麼。 《貞觀長歌》

  28 做一個好的諫臣,不光要敢諫還要善諫。 《貞觀長歌》

  29 民氣可用,民為邦本。 《貞觀長歌》

  30 力求大治,靜,是必由之路。 《貞觀長歌》

  31 在每個人都想找棵大樹靠著的時候,你想依附於哪個門派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你要想做到特立獨行,那就難上加難了。 《貞觀長歌》

  32 爭天下不光靠刀槍。 《貞觀長歌》

  33 民為天下之本,而民又以食為本,所以現在最要緊的是鼓勵農桑。一、推行均田,獎勵墾荒;二、輕徭薄賦;三、不可奪農時;四、增殖人口。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經典劇情簡介

  武德九年,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了唐朝帝位,史稱唐太宗。 不久東突厥可汗頡利兵臨長安城下,李世民忍辱負重,與對手定下城下之盟。頗有政治抱負的李世民,經數年臥薪嚐膽,最終擊敗了強大對手頡利,實現了大唐一統。與此同時,李世民大力推行“夷漢一家”的民族團結政策,中華民族迎來了民族大融合,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國家承平後,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一系列開明治國方略,選擇了“撫民以靜”、“偃武修文”的和平發展道路,使新生的唐王朝走向了一條快速發展道路,大唐因此成為了一個四方來賀、八方來朝的強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