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如何溝通

  現代化素質教育要求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和不同的成長背景因材施教,要求 家長和老師能及時溝通並改進對孩子的教育。因此,創新家校聯絡的方式,在家庭與學校間搭建快捷、實時、有效的溝通橋樑已是一種必然。下面小編整理了家校的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家校的溝通技巧01

  一、準確認識溝通的前提

  1.把溝通建立在熱情、真誠的基礎上。

  “金誠所致,金石為開”,教師對家長和學生熱情地接待,真誠地溝通、交流,設身處地地為家長和學生著想,一定會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真心和責任感,一定會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

  2.把溝通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

  對待孩子我們要做到公平、公正,對待家長也是如此。讓家長覺得教師厚此薄彼,這是教育的大忌。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我們的教育效果也勢必會受到影響。

  3.把溝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

  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儘管在教師與家長關係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教育,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中要學會傾聽,傾聽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瞭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孩子的教育方案。學會傾聽要學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努力去體會和理解家長,專注的神情和適當的點頭表示自己的用心和認真,也是對家長的尊重和鼓勵。

  二、恰當地實施家校溝通策略

  1.把握好第一次溝通

  應該說,與家長的第一次見面,就是第一次家長會。家長的心情大都是一樣的,都想借此儘可能瞭解自己孩子的老師,以便確信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而老師則希望通過第一次見面,從家長那裡更多地瞭解孩子在家裡的一面。同時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瞭解家長對事物的看法,瞭解家長的性格特點等。所以瞭解了各自的意圖之後,老師就要提前備課了。教師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以及你為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援與配合。

  2.注意溝通的頻率

  溝通的頻率要因人而異,在我們班,我給所有的孩子設定顏色區域。溝通的頻率由高到低分為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進入紅色區域的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表現了,同學和老師都會更多的“關注”他們的表現。這樣孩子們也都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表現,爭取老師儘可能多的表揚並進入綠色區域,讓家長收到老師的表揚簡訊或電話。

  3.注意溝通的方式

  和家長的溝通有很多方式:電訪、信訪、隨訪、約訪、家訪、家長開日等。所有的孩子都要進行電訪、信訪,尤其是家長不經常來學校的。家長經常來學校的就可以進行隨訪。如果孩子的問題比較多,就要進行約訪或家訪。在我班,我進行了幾次家訪後,其他的同學也強烈要求我們去家訪,可見我們的家訪不是“告狀會”、“批鬥會”,還是很受歡迎的。為了公平,也為了讓家長積極參與家校溝通,我和孩子們講,讓他們主動邀請老師們進行家訪。孩子們都希望老師在家訪時多表揚他們,所以他們會盡力表現自己,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家長和老師見面成了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的動力。

  家長開放日是對家長進行集中培訓的最好機會,家長開放日的主要目的有:1、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2、解讀學校的辦學特色。3、介紹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4、針對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幫助家長集中分析本階段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問題的成因和具體的解決辦法。5、針對家長反映比較集中地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6、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求家長配合,爭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家校的溝通技巧02

  一、準確認識溝通的前提

  1.把溝通建立在熱情、真誠的基礎上。

  “金誠所致,金石為開”,教師對家長和學生熱情地接待,真誠地溝通、交流,設身處地地為家長和學生著想,一定會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真心和責任感,一定會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

  2.把溝通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

  對待孩子我們要做到公平、公正,對待家長也是如此。讓家長覺得教師厚此薄彼,這是教育的大忌。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我們的教育效果也勢必會受到影響。

  3.把溝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

  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儘管在教師與家長關係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教育,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中要學會傾聽,傾聽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瞭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孩子的教育方案。學會傾聽要學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努力去體會和理解家長,專注的神情和適當的點頭表示自己的用心和認真,也是對家長的尊重和鼓勵。

  二、恰當地實施家校溝通策略

  1.把握好第一次溝通

  應該說,與家長的第一次見面,就是第一次家長會。家長的心情大都是一樣的,都想借此儘可能瞭解自己孩子的老師,以便確信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而老師則希望通過第一次見面,從家長那裡更多地瞭解孩子在家裡的一面。同時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瞭解家長對事物的看法,瞭解家長的性格特點等。所以瞭解了各自的意圖之後,老師就要提前備課了。教師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以及你為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援與配合。

  2.注意溝通的頻率

  溝通的頻率要因人而異,在我們班,我給所有的孩子設定顏色區域。溝通的頻率由高到低分為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進入紅色區域的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表現了,同學和老師都會更多的“關注”他們的表現。這樣孩子們也都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表現,爭取老師儘可能多的表揚並進入綠色區域,讓家長收到老師的表揚簡訊或電話。

  3.注意溝通的方式

  和家長的溝通有很多方式:電訪、信訪、隨訪、約訪、家訪、家長開日等。所有的孩子都要進行電訪、信訪,尤其是家長不經常來學校的。家長經常來學校的就可以進行隨訪。如果孩子的問題比較多,就要進行約訪或家訪。在我班,我進行了幾次家訪後,其他的同學也強烈要求我們去家訪,可見我們的家訪不是“告狀會”、“批鬥會”,還是很受歡迎的。為了公平,也為了讓家長積極參與家校溝通,我和孩子們講,讓他們主動邀請老師們進行家訪。孩子們都希望老師在家訪時多表揚他們,所以他們會盡力表現自己,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家長和老師見面成了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的動力。

  家長開放日是對家長進行集中培訓的最好機會,家長開放日的主要目的有:1、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2、解讀學校的辦學特色。3、介紹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4、針對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幫助家長集中分析本階段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問題的成因和具體的解決辦法。5、針對家長反映比較集中地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6、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求家長配合,爭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