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都有哪些表達技巧

  演講是在自然語言基礎上進行加工後的一種口頭語言藝術。他不同於文章,雖然文章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因為文章沒有聲音而終不能達到演講的效果。演講能夠使聽眾更深刻、形象領會到演講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會使演講文章娓娓動聽、聲聲入耳,它所達到的使人心潮澎湃、讓人熱情激昂的效果一大部分歸功於口語的表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發聲技巧

  演講像唱歌一樣其發聲是有一定技巧的,不是亂喊亂叫。

  1聲音要富於變化。演講需要有激情,這就要求演講者的聲音富有變化,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演講感情的變化多端,演講內容的輕重緩急。

  2演講聲音持久有力。演講不是一句半句就會表達完畢的事情,是一個持續的語言活動,所以要求演講者的聲音需要有持久的穿透力,不能虎頭蛇尾。

  3吐字準確清晰。吐字準確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就要求演講者在演講時必須用普通話,運用普通話並且吐字清晰會避免因漢字一字多音現象而造成的聽眾對演講內容的誤解。

  4 聲音要圓潤響亮。響亮一般嗓音沒有問題的演講者都可以做到,但是圓潤就要求比較高了,圓潤的聲音讓人感覺優雅有磁性,有的演講者的聲音先天條件優越,但是條件不足的也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加以改善。

  二、語音技巧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於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制氣息。一般來講,採用胸膛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是通過橫隔膜的收縮和放鬆來進行的,氣量大,能為發音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練習,為正確地吐字發聲打好基礎。

  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準確,完全符合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戲曲藝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正、清晰、響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咬準字頭即讀準聲母,吐清字腹即讀清韻頭、韻腹和收準字尾即讀準韻尾。“吐字”時,發音力量集中於“字頭”上,“歸音”時要讀準每個音節的韻尾,即要求“到位”。總之,發音時要正確把握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講者平日要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同時為了做到語句流暢,乾淨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準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

  音量大小變化有利於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準確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在情感激盪的地方,意思重複之處,音量要大些,反之則要不些。音量大不變化要自然、流暢,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音量大小變化也要恰當、適度,不能大到聲嘶力竟,也不能小得無法聽清。此外,演講者平時還要學會準確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運用規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多用來表示驚疑、歡樂、讚歎等情感;中音比較豐富多采,多用業表示舒緩的感情;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多用來表示沉鬱、壓抑悲哀之情。這些訓練最好是通過朗誦進行。

  三、語調技巧

  語調包括停頓、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語調訓練是口語表達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演講者應在這方面加強訓練。

  1、抑揚。語調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平直調、高升調、曲折調、降抑調。

  2.頓挫。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誌,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一般分為語法停頓、感情停頓和特殊停頓。

  語法停頓既能滿足演講者自然換氣潤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講的語句、段落層次分明。語法停頓一般用標點符號表示出來,按標點停頓,但有時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份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也可作適當停頓。這種停頓往往是為了強調某一觀點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頓是為表達複雜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頓常常以拖長音節發音,欲停不停或適當延長時間來表現,並且常常輔之以體態語言,使感情表達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來講,在列舉事例之前,略作停頓,能引起聽眾獨立思考;在作出妙語驚人的回答之後,稍作停頓,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講出奇聞軼事和精彩見解之後,在聽眾讚歎之餘,特意停頓,可加深聽眾印象,引起聯想;在話題轉移之際或會場氣氛熱烈之時,稍稍停頓,可加深聽眾記憶,給聽眾以領會抒情之機。同時,恰當的特殊停頓,也可以使演講者本身贏得調整情緒的時機。

  3、輕重。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

  若按聲音強弱劃分,重音可分為輕讀型重音和重讀型重音。

  若按表現思想感情、內容重點或句子語法結構來劃分,重音可分為感情重音、邏輯重音和語法重音。

  4、緩急--弛緩結合。語速的變化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談話,每分鐘講大約120-150個字。演講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則聽眾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為演講者怯場。因為人們膽怯時往往語速較快。當然講話也不能太慢。太慢就顯得拉腔拖調,給人以愚笨、遲鈍、缺少教養的感覺。初次上場的演講者容易犯的錯誤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裡啪啦”,一個調子,一個速度。他們提醒自己“慢慢”後,又趨於慢得平坦,沒有變化。演講的速率不能總是“一嶄齊”,要做到急緩有致。

  演講的速率一般可分為快速、中速、慢速三種。

  語速 適合的內容 適合的環境 適合和心理情緒 適合的句段 適合的修辭手法

  中速 一般性說明和敘述感情變化不大 感情平靜。 平靜,客觀。 一般句段。 一般陳述。

  慢速 抒情,議論,敘述平靜、莊重的事。 幽靜,莊重。 安閒,寧靜,沉重,沮喪,悲痛,哀悼。 重要句段。 比喻,引語,雙關,對偶,拈連。

  快速 敘述事情的急劇變化;質問斥責,雄辯表態;刻畫人物機智、活潑、熱情的性格。 歡快,緊急命令,行動迅速,熱烈爭執。 急促,緊張,激動,驚懼,憤恨,歡暢,興奮。 不太重要的句段。 排比,反問,反語,疊聲。

  5.節奏--起伏結合,對藝術來說,節奏是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變化。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一書中指出,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感情的傳達媒介。據此分析,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規律、的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常見的演講節奏有輕快型、持重型、平緩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節奏型別 主要特點 適應範圍

  輕快型 輕鬆,歡快,活潑,語速較快 歡迎詞,祝酒詞,賀詞

  持重型 莊重,鎮定,沉穩,凝重,語速較慢。 理論報告,工作報告,開幕詞,閉幕詞

  平緩型 平穩自如,有張有弛,語速 一般 學術演講,座談討論

  急促型 語勢急驟,激昂慷慨,語速快 緊急動員,反詰辯論

  低抑型 聲音低沉,感情壓抑,語速遲緩。 悼詞,紀念性演講

  四、節奏技巧

  同樣聯絡到唱歌,演講也需要節奏,一路像唸經一樣下來肯定讓人反感。

  1重音.旨在表達思想重點、抒發感情、加重聽眾印象。重音又分為語法重音和感情重音。

  2速度。速度主要指演講中的語速。演講中的快慢對於表情達意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興奮、激動時,語速加快;而沉思、平靜時,語速就變慢。演講的語速是介乎波音與報告之間,每分鐘發出200個左右的音節。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不同的演講風格酌情增減此外,每篇演講的開頭、高潮、結尾等各部分語速也應有所不同,否則就會呆板而缺乏變化。

  3節奏型別.因為重音、停頓、速度和抑揚的排列組合不同,演講中使出現了三種不同型別的節奏。

  一是凝重型:抒發沉思、悲傷、激憤的情感所使用的一種節奏,多用於抒情性演講。

  二是明快型:感情脈絡平穩,語調變化小,語氣平和,中速或稍慢,重音和停頓較少,多用於敘述一件事,說明一個理。

  三是激昂型:抒發激昂、喜悅、憤怒、緊張等多種感情時所使用的一種節奏。語調高揚,大起大落,語速快,節奏流暢,音色明亮,重音與停頓較多。

  這三種類型的節奏,既可作為整篇演講的基調,又可交替使用,靈活多變,但必須以演講者的情感為依託。

  4抑揚。抑揚是指句子高低升降的變化,這種升降變化能表達不同的語氣。演講中常用的語調有三種:

  1、上揚調。聲音由低而高,一般用來表示驚訝、反問、號召、鼓動,或意猶未盡等,以此來引起人們的注意。

  2、下揚調。聲音由高至低漸次下降,一般用來表示自然、肯定、祈使和話語結束等。

  3、平直調。聲音從頭到尾比較平穩,變化不大。一般用來敘述、說明、解釋,表達莊重、嚴肅、悲痛,等情緒。

  語調運用時必須投入真情實感,否者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會適得其反。

  5停頓。停頓既是換氣時的生理需要,也是一種標點符號,也是演講者情感表達的技巧工具。停頓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回味停頓四種。

  1、語法停頓。一般句號、問號、感嘆號停頓的時間稍長;分號、破折號、冒號停頓的時間稍短;逗號、頓號停頓的時間更短。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長些,段與段之間的停頓更長。成分複雜的長句,通常在主語之後略作停頓。繼續往下說,也要注意句子成分之間的語義停頓。

  2、邏輯停頓。為顯示語義,突出停頓前後詞語,而不受標點約束的停頓。

  3、感情停頓。這是依據演講者的心理和情緒所做的一種特別的停頓。它是為了渲染某種思想情緒,或者是情緒轉化自然,有意識地、突然地做停頓處理。

  4、回味停頓。在句尾或段末所做的特意停頓,為回味停頓,目的在於留給聽眾一個思考、體會、揣摩的餘地。

  停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列舉事例之前。演講者在議論說理之後,往往要給觀眾說一個事例或講一個故事和情節來加深聽眾的印象和了解,如果在舉例之前稍稍停頓一下,就能引起聽眾的注意和好奇,抓住聽眾的心。

  二是讚歎議論之後。演講者講完一個動人的故事,介紹某種精闢的見解,讚揚一種高尚的精神和行為,或發表一番高談闊論後,都應該稍微停頓一下,以便給聽眾一個思考、回味的空間,讓聽眾產生共鳴和聯想。

  三是控制會場秩序。在演講中如出現觀眾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會場秩序不好時,演講者可適當的停頓一下,讓聽眾自覺不自覺的安靜下來,以達到“控場”的目的。但是這種長時間的停頓在演講中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要儘量少用。

  四是會場氣氛熱烈,聽眾席中出現掌聲和笑聲時。當演講者講到精彩之處,全場笑語滿堂,掌聲大作,議論之聲不斷時,演講者該稍作停頓;如果聽眾的掌聲、議論聲較長,演講者還應用雙手朝下,輕輕地按一按,待掌聲、笑聲、議論聲結束之後,再作演講。這樣,可以給聽眾提供留有餘味、吐露情感、雙向交流、良性互動的機會,同時也是尊重聽眾的表現。

  五是話題轉移或段落結束之際。在書面語言上,一個話題段落結束後,就另起一行,空兩格,給人一目瞭然。但口頭語言上,段落結束、新的話題開始之前,其標誌就在於停頓。這時的停頓,可以加深聽眾的理解和記憶,以便再接受新的東西。從心理學上說,這是即時記憶的最佳期,這裡的停一停,就像我們蓋圖章時使勁按幾下的動作,可使印象更加清晰和牢固。

  特殊停頓,雖然在演講中不是很常用,但演講當中若能恰到好處地運用特殊停頓,不僅可以給聽眾提供思索的機會和回味的餘地;還可以使聽眾去掉侷促感,為聽眾留下必要的懸念;而對演講者來說,也贏得了一個休息,調整和轉換情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