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品德教育講話稿

  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一個講道德的人,人們願意與他交往,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個人素質中的核心部分,一個成功的人,大多是一個具有較高素養、品德高尚的人。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學生品德教育的講話稿,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同學們: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咱們現在要求的 同學們行為規範的養成就是培養大家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雖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是學校德育中的重要環節。同學們, 昨日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日的我們;今日的習慣決定明天的我們。根據我們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發現和存在的問題, 如何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廣大學生的文明素養,這是我校乃至全國各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青少年是整個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未來事業的接-班人。你們的道德素質狀況如何將直接關係到新一代國民的道德水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評價一個民族的素質時,往往是從這個民族的多數人所表現出的行為習慣而獲得的感性認識。因此,抓好你們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對於提高民族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位著名教育家說過:“良好習慣乃是在神經系統中存入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我們在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可見,良好行為習慣是人成長、終生髮展的基矗培養你們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理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為培養同學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行為習慣和節儉習慣,堅持教育與管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同學們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準則,以教育為先導,以制度為保證,以檢查督促為抓手,以行為訓練為基礎,以習慣的內化與養成為目標,從基礎小事抓起,注意點滴積累,切實提高我校學生的文明水平。

  一、工作目標

  開學伊始,我們要求以各班為單位分別進行“禮儀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節儉習慣”的培養為主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樹立良好校風。本學期全校各班要在這幾個方面的習慣養成等方面有較大的進展,做到校風、校容、校紀有較大改觀,並以此建立我校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

  1、通過“禮儀習慣”教育,使學生逐步養成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的優秀品質,提高分清是非、美醜、善惡、真假的能力。

  2、通過“生活習慣”教育,使學生養成講秩序、講效率、講公德、有理智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3、通過“學習習慣”教育,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4、通過“節儉習慣”教育,培養學生在節儉意識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人力物力效能,使學生養成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

  二、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學。通過學《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小學生守則》、“八榮八恥”觀、校紀班規,學校行為習慣要求等,明確行為規範的內容,知道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樣做。

  第二階段:做。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指導學生行為,通過各種活動,強化訓練。通過自查互糾,共同進步,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第三階段:管。堅持長期恪守正確的行為習慣,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養成好習慣終身受益。

  三、教育內容

  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小學生守則》、“八榮八恥”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從禮儀、學習、生活和節儉四方面,正面引導和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1、禮儀習慣

  ①尊重長輩,聽父母教導,不頂嘴,講話態度誠懇;

  ②接受長輩物品時要起立雙手接,受到讚揚時說“謝謝”;

  ③上學或外出回家見到父母、長輩有禮貌地問候,外出時向父母道別,說明去向;

  ④吃飯不獨佔獨吃,先讓長輩就座,吃完飯要對同桌吃飯的長輩或客人說“請慢用”;

  ⑤關心父母等長輩的身體,父母生病要問候,端水送藥,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⑥有客人來訪,接待熱情、周到,要使用“歡迎光臨”、“再見”、“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

  ⑦進校第一次見到老師,早上問早、中午問好,放學見到老師說“再見”,進出校門、上下樓梯遇見老師讓老師先行;

  ⑧上課回答問題先舉手,跟老師說話要起立,進辦公室前喊“報告”;

  ⑨同學要互助,不以強欺弱,不叫同學綽號;

  ⑩參加升降國旗,要嚴肅、莊重、衣著整潔。

  2、學習習慣

  ①課前要預習,學會帶著問題聽課;

  ②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靜待老師上課;

  ③上課座姿端正,書寫時握筆姿勢正確。手握筆的地方離筆尖一寸,眼睛離書一尺,身體離桌一拳;

  ④上課專心聽講,不亂說亂動,勇於提問,積極回答,抓重點,積極思考;

  ⑤作業要字型端正,紙面清潔,格式正確,不邊做邊玩;

  ⑥按時完成作業,做到獨立、耐心、細緻;

  ⑦學會先複習後完成作業,先審題再解答的習慣;

  ⑧考試答題要細心、準確、書寫規範;

  ⑨培養自覺學習的習慣。

  篇2

  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搞好中學生道德品質修養,培養學生具有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尤為重要。那麼,作為學校,加強中學生品德修養教育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一、抓好課堂德育教育,融德育教育於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可以通過思想品德課比較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共-產主義道德和政治基本理論,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公民應遵守的行為準則。除政治教學外,其他各科教師也應結合教材內容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而且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時有意識地使學生受到多發麵的教育,培養他們優良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各科教師切不可忽略對“三維目標”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除此以外,學校、班級在課外活動和課餘時間進行品德修養教育也必須重視起來。實際上,學生不良的道德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非課堂的時間裡逐漸形成的。學校在這段時間裡可以組織各種有益的活動,如讀書活動、創作活動、調查活動等,激發學生有益的興趣,從而在時間上不給不道德品質形成的機會。學校還可以對學生組織每週一次的品德教育集會,每次一個專題,有目的、有計劃的給學生施加有益的影響。

  二、建立良好班集體,優化品德修養的環境。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它充分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對於在校學生來說,其大部分時間是在班集體中度過的。良好的班集體必能促進集體成員良好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首先要面向班集體,教育班集體,然後老師與班集體共同去影響每一個學生,使班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客體,而且成為教育的主體。例如,學校、班級可開展各方面的評比活動,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大部分學生都會為了班級榮譽而規範自己的行為。天長日久,學生便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在對班集體優化的同時也便促進了學生品德修養的健康發展。

  三、 培養紀律觀念,促進學生品德修養的健康發展。

  處於初中階段的青少年,道德觀念正在形成過程中,還不成熟,不穩定,看問題易絕對、易偏激,常有錯誤和糊塗觀念。所以,制定一些行為規範並進行獎勵和懲罰,能夠使他們對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和應該怎樣做,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實際上,學生在受紀律約束的同時,無形中得到了道德評價的示範。這種示範也必然使學生形成紀律觀念基礎上的道德評價能力,並逐步促使這種能力從現象到本質,從片面到全面,從別人到自己的發展。而學生的這種道德上的評價能力對於形成一個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質起決定作用。

  四、 加強師德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中學階段的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他們的品行往往是通過對老師的模仿來進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裡,老師一般具有某種權威,甚至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作為教師,總是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塑造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行為本身就履行著教育職能,教師本身的道德品質乃至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此意義上講,教師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形成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無數事實說明,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就要求學校加強師德教育,做老師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學生、教育學生。

  五、 多關愛留守學生,多渠道、滲透性進行德育工作。

  現在,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有人戲稱各村駐守著993861部隊,也就是村裡主要是老人、婦女、兒童在家。孩子成年累月見不到父母,爺爺、奶奶對孩子放任自流已司空見慣。這樣的孩子討厭課本、迷戀網咖、亂花錢、不服管教很是常事。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產生對抗情緒,效果很不理想。教育者只有多關愛他們,通過多種渠道把德育滲透在各個方面,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認識能力、覺悟水平。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