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教學方法

  物理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何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科的愛好,引導他們學好物理知識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1.教學方法的巧妙應用

  1.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靈感的源泉,通過誘導以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具,提高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習的心理需求,變 “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變“苦學”為“樂學”。例如實驗:在燒瓶裡裝些涼水,在水中放一條小魚,給燒瓶頸上端加熱,上面的水燒開了了而下面的魚依然在遊動,中必教師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興趣去觀察、思考,去尋找答案。

  教師要善於通過演示實驗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起學生不洞悉其中真諦不肯罷休的求知慾。

  1.2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實驗可以使學生了解物理世界豐富感性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觀察物理現象的條件,指導他們的觀察方法,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觀察的興趣和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敏銳性、深刻性、精確性,逐步形成較強的觀察能力。如,在講槓桿、支點、力臂,並從實物中找出槓桿,分析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感到有很大的難度,根據這種情況,我們用一個可動幻燈片 ----用鐵鎬撬石頭,在彩色、可動圖片的吸引和教師的實驗操作下,學生順利的找到了支點,動力作用點、動力臂,阻力的作用點,阻力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1.3思維能力的培養。

  初中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會影響學生高中乃至大學物理學習和其它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小學時習慣於具體的形象思維,他們善於從具體事物中學習,而不善於學習抽象的內容,初中物理概念是進行物理思維和運用物理方法的基礎,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抽象概括的產物,因此教學中要採用大量學生已具備的感性知識,對缺乏感性認識的則配備演試實驗,並用淺顯的語言和豐富的插圖,以幫助學生思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如力的概念教學時:

  1一邊舉例演試,一邊板書,說明力的作用。

  人提一桶水人對一桶水用力馬拉車馬對車用力手壓桌面手對桌面用力磁鐵吸鐵塊磁鐵對鐵塊用力在上述事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和綜合把人、馬等抽象概括,稱為甲物體,把一桶水、車等稱為乙物體,把提、拉等稱為力的作用,這樣就得到甲物體對乙物體的提、提、推等作用,就是力的作用。

  2讓學生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提問:用手拍打桌面,手對桌面施力,桌面對手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

  再讓兩個學上前作扳手腕錶演,並引導他們進行分析,以加強學生對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

  1.4指導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現代教育不但要教學生學會物理,而且會學物理,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如何獲取新知識,如何解釋各種物理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1.4.1挖掘物理題中的隱含條件。

  例 1:“兩個用電器串聯在某一電路中……”。由串聯電路的規律可知:電流強度處處相等。隱含條件為:通過兩用電器的電流相等。

  例 2:“一天平兩邊分別放一鐵塊和鋁塊,天平平衡……”使天平平衡的條件是質量相等。其隱含條件為鐵塊和鋁塊的質量相等。

  1.4.2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順藤摸瓜。

  如:一塊冰浮在盛水的容器中,當這塊冰溶化後,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由冰浮在水面知:冰受到的浮力等於冰的重力 F浮=G冰。很多學生得出以上結論後,會感到離要解決的問題甚遠而放棄,教師應引導學生再認真審題,找出除了“冰浮在水中”外,還有“冰溶化後”這個條件,冰溶化後就變成水了,那麼冰溶化前和溶化後的重力相等,那麼就有以下關係:F浮=G冰=G冰化水 , p水.gV排=p水.gV冰化水 , V排=V冰化水 , 即冰排開水的體積和冰化成水的體積相等,問題得到了解決。

  2.感情的真誠輸出

  課堂教學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充滿尊重、關心和期待的愛心。物理教學活動是在知識與情感兩條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和諧滲透對認識智慧目標的達到起著催化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捧出愛心,傾注愛意,喚起學生對物理的喜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保持學生高昂情緒,挖掘學生物愛學因素,陶冶學生愛美情操,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以促使學生智慧與情感的和諧發展。在教師充滿愛心的教育和引導下,學生就會產生感情的遷移,從而 “親其師,信其道”,又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質的正確形成。

  九年級物理實驗方法

  1控制變數法

  所謂控制變數法,就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

  可以說任何物理實驗,都要按照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條件來研究。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導體的電阻都有關係,在分別控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係,分別得出實驗結論。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動腦與動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找到這“兩個關係”,最終得出歐姆定律I=U/R。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控制導體的長度和材料不變,研究導體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係。為了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保證壓力相同時,研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

  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扭轉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學會學習。還有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的有關;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係;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跟哪些因素有關係等均應用了這種科學研究方法。

  2轉換法

  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要研究它們的規律,可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巨集觀現象來認識它們。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如:分子的運動,電流的存在,磁場的存在等, 如:空氣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空氣流動風所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分子看不見、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過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它;電流看不見、摸不到,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我們可以根據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它;磁場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它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測得,我們可以根據定義式轉換成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義式計算出其值,如電功率、電阻、密度等。還有測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我們轉換成測排開水的體積;我們測曲線的長短時轉換成細棉線的長度;在測量滑動摩擦力時轉換成測拉力的大小;大氣壓強的測量轉換成測大氣壓支援水銀柱算的壓強;測

  硬幣的直徑時轉換成測刻度尺的長度;測液體壓強轉換成我們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變化;通過電流的效應來判斷電流的存在;通過磁場的效應來證明磁場的存在;研究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轉換成測出溫度的改變來說明內能的變化;在研究電熱與電流、電阻的因素時,我們將電熱的多少轉換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們研究電功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我們將電功的多少轉換成砝碼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電功率、電阻、壓強大氣壓強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轉換法測得的;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時,看小球在平面上滑動的越遠則動能越大,就是將動能的大小轉換成了小球運動的遠近。以上列舉的這些問題均應用了這種科學方法。

  3放大法

  在有些實驗中,實驗的現象我們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觀察。我們就將產生的效果進行放大再進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動、響度的影響因素很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利用小泡沫球或乒乓球將其現象放大。觀察壓力對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時我們將玻璃瓶密閉,裝水,插上一個小玻璃管,將玻璃瓶的形變引起的液麵變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麵的變化。

  4累積法

  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微小的量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比如在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時候,我們先測量100張相同紙的厚度再將結果除以100,這樣測量的結果更接近真實的值就是採取的

  積累法。要測量出一張郵票的質量、測量出心跳一下的時間,測量出導線的直徑,均可用積累法來完成。

  5類比法

  在我們學習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量時,由於不易理解我們就拿出一個大家能看見的與之很相似的量來進行對照學習。如電流的形成、電壓的作用通過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壓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進行類比,從而得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的結論。

  6理想化物理模型

  實際現象和過程一般都十分複雜的,涉及到眾多的因素,採用模型方法對學習和研究起到了簡化和純化的作用。但簡化後的模型一定要表現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點、知識。模型法有較大的靈活性。每種模型有限定的運用條件和運用的範圍。

  比如: 磁感線,它是不存在的線,但是我們為了便於研究磁場我們人為的引入了一些曲線,將我們研究的問題簡化。液柱,求液體對豎直的容器底的壓強的時候,我們就選了一個液柱作為研究的物件簡化;光線,光線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見的,我們使用一條看的見的實線來表示就是將問題簡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還有勻速直線運動,生活中很少有一個物體真正的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我們研究問題的時候勻速直線運動只是一個模型

  9科學推理法

  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結論的得出,在實驗中對多種結論進行分析整理並得出最後結論時,都要用到這一方法。

  在驗證導體的電阻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經過多次的實驗我們得出了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有關,也是將實驗的結論整理到一起後歸納總結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學實驗和原理的得出中,我們幾乎都用到了這種方法。

  10比較法對比法

  當你想尋找兩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就需要用到比較法,可以進行比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對不同或有聯絡的兩個物件進行比較,我們主要從中尋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

  如,比較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的異同點 ;電動機和熱機;電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較法不僅加深了對它們的理解和區別,使同學們很快地記住它們,還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11分類法

  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導體和絕緣體。

  12觀察法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和思索得來的。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如長度、時間、溫度、質量、密度、力、電流、電壓等物理量的測量實驗中,

  要求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進行規範的實驗操作,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實驗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觀察法。

  1比值定義法

  如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14多因式乘積法

  如電功、電熱、熱量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15逆向思維法

  如由電生磁想到磁生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