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及改革設想論文

  職稱評審制度是對人力資源實施評價的主要手段,也是人才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人才選拔、培養、流動、使用等方面,都體現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我國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及改革設想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我國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及改革設想全文如下:

  職稱評審制度,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制度,改革難度大,但必須進行改革。

  一、我國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

  實行了多年的我國現行職稱評審制度,近年來顯現的弊端越來越多。這些弊端的存在和長期得不到根除,已經造成了惡劣的負面影響。其主要表現如下:

  1.陳舊過時的評審手段,變相鼓勵造假。目前不少單位的職稱評審領導小組,依然按照實行了多年的條條框框進行評審,要求參評者有論文、有著作。實際上,就是評審領導小組的成員,對於申請評定職稱的人,他們應該是瞭解的,要考核他們的真實能力、水平,並不是很困難。可是,假論文拿來了,假著作拿來了,居然還都能派上用場。原本知道某些人不該評上中、高階職稱,為什麼不堅持評審原則呢?道理很簡單,評職稱和用人是兩回事。你說張三的論文是花錢買的,不該評上副高職稱,那張三就會舉報李四的著作是假的,李四就該評上正高職稱嗎?這樣一來,也許連評審委員會一幫人的“老底”也會被揭發出來,大家臉上都不好看。還是全都睜隻眼閉隻眼吧!於是,造假之風日盛。

  2.職稱變成了“待遇”,與使用人才嚴重脫鉤。不少單位的職稱評審,不是嚴格按照職稱評審條件進行嚴格把關。他們屈從於“官本位”的高壓,對於能夠擔任中層領導職務者,一般全可以享受副高職稱。以此類推,高階行政領導,一律全享受高階職稱。沒當上官的工作人員,熬夠了年頭給箇中級職稱就算混得不錯了。職稱評審的領導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要求他們公平公正,那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他們佔著高階職稱本身,就是典型的不公正。職稱一旦和職務緊緊掛鉤,就失去了職稱存在的意義。這樣做,職稱的貶值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即使是稱職的領導,甚至各方面評價都不錯的高階領導,絕對和獲得高階職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讓行政領導頭頂高階職稱的“帽子”,是職稱評審的悲劇。

  3.職稱的“近親繁殖”讓職稱評審走進了死衚衕,最終無路可走。絕大多數單位的職稱評審,不是優中選優,更不是寧缺毋濫。他們居然怕浪費了“名額”,以“破格”的名義,降低職稱評審標準,把根本不夠標準的人,突擊拉進中、高階職稱隊伍。趁此機會,一些評審“要員”大搞權錢、權色交易。不少庸人、弱智、低能者紛紛獲得了中、高階職稱。除了在同學聚會的飯桌上有了吹噓自己的“資本”,社會上增加了許多遭人“白眼”的冒牌貨色。職稱幾年評審一次,評上的人素質卻越來越差,可就是這樣,仍是照評不誤,職稱評審能不走下坡路麼?

  4.中高階職稱淪為“低能者”的代名詞,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誰也不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才輩出應該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如果人們發現,那些有高階職稱的人,全是一些“吃嗎嗎香,幹啥啥不行”的主兒,而沒有高階職稱的人,既是實幹家,又是飽學之士。那這樣的職稱評審結果,就不是很可笑的事情了,那將是極其可憎了。社會不公真的到了那樣的程度,那將是危險的。

  二、關於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的設想

  1.打破由本單位進行職稱評審,再報上級單位批准的舊制度。將職稱評審的許可權移交給市、區的人才交流中心,由人才交流中心統籌進行評審、安排和管理。人才交流中心可以通過媒體,將職稱名額向社會公佈,評審面向社會的職稱申請者,並讓獲得職稱的人,很快獲得能夠發揮自己作用的崗位。

  2.制定各類職稱的嚴格評審標準,讓評審條件與社會需求同步。取消明顯可以造假、不容易識別其真偽的著作、論文等條件,更多地注重申請職稱者近年取得的各項工作成果,包括髮明、創造、專利,更應注重面對面的考核。新的職稱評審,就是推動人才的進步,獲得中高階職稱的人,應該在各方面超過本行業同類職稱中的佼佼者。評審的重點是把好關口,做到寧缺毋濫。

  3.打破職稱的終身制。時下的情況是,一朝獲取職稱,就會終身受益。啥事全都不會幹,一算收入真不低。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職稱應該是在崗在職時的稱謂,工程師、教授、主任醫師等等,離開了工作崗位、調離了原來的崗位,或者在其崗位卻沒有發揮職稱的作用的,應該限時免去原有的職稱。尤其是高階職稱,不在其位,就應立即廢止,工資待遇,可享受向下浮動一個級別等次。只有極少數有過特殊重大貢獻的專家、學者,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才能終身享受高階職稱待遇。

  職稱評審制度,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制度,改革難度大,但必須進行改革。其宗旨就是去偽存真、實事求是,要讓職稱升值很不容易,但職稱真正獲得了大眾的尊重,乃民族之大幸也,離國家真正強大起來,也就不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