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涼是什麼原因

  每逢冬季,有些女士特別是更年期女性尤其怕冷,總感到手腳冰冷,腰背部像揹著冷水袋似的。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背心涼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背心涼的原因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女性怕冷首先是由於體內雌激素的含量高,體內的熱量容易轉化成為脂肪儲存在皮下。 女性新陳代謝較男性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熱量的合成作用大於分解作用,從而使體內熱量釋放較少;其次,女性一般不太喜歡活動,熱量的產生就會更少,運動量不足,往往會造成全身或區域性血液迴圈不良,導致全身發冷,特別是手、足等末梢部位更覺得冷;第三,女性由於經期、孕期、產褥期或者患有貧血、胃腸道疾病以及久病體虛,機體抵抗力下降,也會導致怕冷;第四,缺鐵、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是女性怕冷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背心涼怎麼辦

  一般感覺到背心冷大多數是因為中陽不足導致的虛寒,你可以用些中藥物治療改善這個症狀,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還有金貴腎氣丸,或者是服用黃芪建中顆粒,這些都可以溫補中焦陽氣。平時不要吃太多肥膩的食物,例如肥肉、燒烤、烤魚、零食薯片等,多吃點新鮮的蔬菜水果,蔬菜的例如木瓜,水果的例如蘋果、杏子、桃子等,還可以吃些羊肉、牛肉、鹿肉、動物肝臟,海產品的有鰻魚、海蝦、海蔘等。

  注意過度苦寒、冰涼的食物易傷腎,如蘆薈、苦瓜、雪糕、鵝肉、啤酒進食過多都傷腎,應該多食黑色素含量高和溫補性中藥如黑米黑豆等。適當運動可延緩衰老,但強度不宜太大,應選能力所及的運動專案,以促進血液迴圈,可改善血淤、氣損等情況。散步、慢跑、快步走,或在鵝卵石上赤足適當行走,都會促進血液迴圈,對腎虛有輔助治療作用。

  對寒冷耐受力低的女性,血液中鐵元素含量不足,也常伴有血漿中鐵元素含量不足,也常伴有血漿中甲狀腺素降低。女性每月經期可導致鐵的損失。按照營養學家的要求,婦女每日應攝入28毫克鐵。但大多數女士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因而怕冷。 甲狀腺素有“生熱”的作用,能使人體基礎代謝增高,面板血液迴圈加快,增加體熱。當甲狀腺功能減退,也就是甲狀腺分泌不足時,產熱少,人會怕冷。因此,女性如果營養缺乏,低血壓或患“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也會引起區域性和全身的血液迴圈不良,特別是肢體末梢迴圈障礙,導致手腳冰冷。

  更年期婦女因體內性激素平衡失調,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其所支配的心臟、血管、胃腸等功能活動受到影響,使人產生冷感。此外,穿衣不當、飲食不調、好靜少動等,也會加劇女性冬季怕冷。 冬季怕冷的女性應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伏案久坐的職業女性,更應重視活動,通過肌肉運動來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以產生更多的熱量來抗寒。冬天怕冷的女士除了每日三餐攝入充足的熱量外,應該多吃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魚蝦、牡蠣等;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狗肉、蛋黃以及豆類、蔬菜等。

  背心涼的治療用藥

  【證治方藥】

  一風寒束表

  1,臨床表現:背冷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手足不溫,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潤,脈浮。

  2,病因病機:風寒束表,首犯太陽,陽氣受阻遏,無以敷布。

  3,治法:解表祛風散寒。

  4,方劑;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加減。

  藥物:羌活10g,防風10g,蒼朮10g,細辛3g,川芎6g,白芷10g,麻黃3~6g,炙甘草6g。

  方義: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祛風,麻黃、細辛解表散寒,蒼朮燥溼,甘草調中。

  加減:口渴心煩加黃芩、生地清熱。

  5,變通法:如有化熱者,可用大羌活湯《此事難知》加減,藥用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生地、知母、川芎、白朮等,解表散寒、燥溼清熱。

  二痰飲內伏

  1,臨床表現:背冷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色白,頭目眩暈,不欲飲水或喜熱飲而不多,腹脹納少,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沉滑。多發於久病體弱,年老氣衰之人。

  2,病因病機:水溼停留,凝聚成飲,痰飲留積之處,陽氣被阻遏而不能敷布,故背冷。

  3,治法:溫化痰飲,通陽化氣。

  4,方劑:苓桂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茯苓12g,桂枝6g,白朮6g,五味子6g,乾薑6g。細辛3g,甘草6g,半夏6g。

  方義:白朮、茯苓、半夏健脾和胃,桂枝通陽,五味子、乾薑、細辛溫化痰飲,甘草調中。

  加減:脾陽虛衰明顯,四肢不溫、腹痛便稀者,加黃芪、黨蔘健脾益氣;嘔吐痰涎量多,脘部冷痛,加生薑、吳萸降逆和胃。

  5,變通法:脾陽虛者以健脾除飲法,可用茯苓飲<《外臺祕要》合茯苓丸《指迷方》。有腎陽虛者用腎氣丸《金匱要略》合指迷茯苓丸,溫腎化飲。

  三中氣虛虧

  l,臨床表現:背冷侵寒,時作時止,乏力倦怠。舌質嫩紅,苔薄白,脈虛軟。

  2,病因病機:脾氣不足,清陽不升,陽氣不足以溫煦於背而致。

  3,治法:盤氣昇陽。

  4、方劑:益氣昇陽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黃芪15~30g,黨蔘10~15g。炙甘草10g。白朮10g,茯苓10g,法半夏6g,白芍6g,柴胡5g,澤瀉6g,防風3g。

  方義:黃芪、黨蔘、白朮、甘草益氣健脾,柴胡、防風升清陽,澤瀉、茯苓降濁陰,半夏和胃,白芍養血。

  加準:背冷畏寒甚者加附於、乾薑溫陽散寒。

  5,變通法。可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四陽虛寡盛

  1,臨床表現:背冷喜暖,肢冷蜷臥,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2,病因病機:陽氣虛虧,陰寒內盛,不足以溫養背部。

  3,治法:溫陽散寒。

  4,方劑:附子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淡附子12g,茯苓10g,人蔘5g另煎,兌服。白朮10g,白芍10g。

  方義:附子溫陽。人蔘益氣,茯苓、白朮健脾,白芍斂陰。

  加減:背冷喜暖甚者加桂枝、乾薑溫陽散寒。

  5,變通諸:可用附子理中湯《局方》加減。

  【鍼灸治療】

  取穴:

  ①中脘、神期、氣海、關元。

  ②肺俞、脾俞、腎俞。交替用。

  方法: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5~7壯。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5~7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