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之勵志的演講稿

  成功的意義應該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盡了自己的努力之後,所感到的一種無愧於心的收穫之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或金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陳安之的勵志演講,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陳安之的勵志演講稿

  人才法則一世上3%的人有強烈的成功動機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者的比例大概佔3%,一般人佔了97%。到底為什麼有人會成功、成為這3%的人,有人會一輩子成為普通人,他成為97%?這兩者的差別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

  在過去十七年當中,我拜訪了一百位世界第一名,他們從奧運金牌、世界首富、暢銷書作者,到國家的元首、等等。從他們身上,我發現這3%的人,或者甚至0.001%的人,他們有三個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

  這三點呢,第一點是:3%的這些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動機。什麼叫做強烈的動機呢?強烈的動機就是擁有充分足夠的理由。

  人才法則二要成功就要跟成功者在一起

  舉例——在四年前,我有一個學生,叫做傑克,他上我的超級成功學課程,上完三天之後,他就非常興奮,他說:“陳老師,我立志要當成一個世界級的人物!”我說:“你要成為什麼專案的世界級人物?”他說:我準備參加奧林匹克比賽!“那我說:“你有沒有曾經做過一些體能的訓練?”他說沒有。我說:“你準備參加什麼專案?”他說:“陳老師我要參加奧林匹克的馬拉松比賽!”我說:“你今年多少歲呀?”他說:“陳老師,我今年三十歲。”

  就我所知道的奧運選手大概從五歲六歲開始練習,他們二十歲二十幾歲就已經成奧運金牌獲得者,然而你今年已經三十歲了,你從來沒有訓練過!我說:“你有沒有跑過馬拉松?”他說:“陳老師,沒有,但我感覺應該很有趣。”我就笑了一下,我說:“傑克啊,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有可能,但有一件事情不太可能,就是你個人不太可能參加這個馬拉松奧運。”他說:“陳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自我設限嗎?你不是說凡事都有可能嗎?”我說:“你腦袋要想清楚,你已經三十歲了,等你要參加奧林匹克比賽,你可能已經三十四歲,我還沒有見過三十四歲的人蔘加馬拉松奧運成為比賽選手!”

  他說:“陳老師,你不是說你是亞洲成功學權威嗎?我想你一定可以教我如何成為奧運冠軍。”我說:“我個人沒有參加過奧運比賽,我也沒有跑過馬拉松,我個人能力有限,請你另請高明。”他說:“陳老師,你一定要幫助我!”

  我看這個人這麼渴望成功,我給他一個意見,我說:“傑克啊,要成功,就要跟成功者在一起。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幫助你參加奧林匹克比賽,第一個,就是奧運馬拉松冠軍的本身,因為他本身做到過:第二個,是奧運馬拉松選手的教練,他可能可以給你一些意見。”

  人才法則三成功者凡事主動出擊

  所以,後來隔了半個月他回來,他說:“報告陳老師,好訊息!我找到奧運金牌選手,他住在非洲。”我說:“哇,傑克啊,那你就去非洲找他吧!”他立刻跟我講,他說:“陳老師但是我不認識他。”

  我說成功者呢凡事要主動出擊。他說:“陳老師但是我沒有錢。”我說:“我贊助你。”他說:“陳老師可是他為什麼要教我跑馬拉松?”我說:“成功者樂於助人。”他說:“陳老師可是我不會講英文、也不會講非洲土話。”我說:“想方法找翻譯。”他說:“可是陳老師……”

  人才法則四要成功就不要有藉口要藉口就難以成功

  我說:“傑克!你這個人藉口太多啦。成功與藉口永遠不會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選擇成功就不能有藉口,選擇藉口的人他肯定是不會成功!”我說,“你只要半年之內,沒有跟奧運冠軍一起練習,我沒有看到你跟他的合影或是錄影的訓練,我就不承認你是我的學生。因為你這個人,只會說話,不會採取行動。”

  結果後來,他就出去開始練習跑步。

  成功的名言警句

  1 許多次失敗總會造就一次成功。

  2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

  3 、環境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消極的人受環境控制,積極的人卻控制環境。

  4 、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

  5 、別說你最愛的是誰,人生還很長,無法預知明天。

  6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7 、當一個小小的心念變成成為行為時,便能成了習慣;從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

  8 、迴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9 、聯絡時厲害,比賽時就厲害。

  10 、窮不一定思變,應該是思富思變。

  11 、一個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則帶給別人信心。

  12 、過去不等於未來。

  13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14 、成功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奮鬥結晶。——史密斯

  15 、用心觀察成功者,別老是關注失敗者。

  16 、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的石頭堆砌而成的。

  17 、沒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

  18 、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19 、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於量變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