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摘抄6篇

  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你是不是正在找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摘抄?那就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摘抄:身處逆境的十種生存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在聊天時非常鬱悶地說,你說人生到了中年的時候,處在一個妻子成天吵鬧、孩子學習不好、事業工作不順的環境中,這以後的日子還怎麼過啊?我告訴他,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和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環境不好、遭遇坎坷、身處逆境的時候,像晉人陶淵明那樣置身桃花源中是不可能的事了,挽留不住的如梭時光、競爭激烈的經濟社會、繁華喧囂的都市人群、網路遍地的媒體時代。。。。。。那一樣能讓我們安然淡然?身處逆境不應抱怨、不應悲傷、不應懊惱,而應直面以對、坦然處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一是改變心態。

  有人說,處在逆境更容易由失落、惆悵、無奈、氣餒等情緒衍生出不良心態,導致對前程悲觀失望,哀嘆命運不公,漸漸消沉沉淪。也有人說,心態決定命運,“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生活中,一個好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一個好心態,可以使你戰勝面臨的苦難;一個好心態,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如果想改變自己的處境,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把那些不良情緒一掃而光,以陽光的心靈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二是學會感恩。

  用辯證法來解釋,順境與逆境是可以轉換的。從逆境中奮起進而獲得成功的人不在少數,因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應該有一種感恩的心。史學家司馬遷遭宮刑而發奮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記》,而後在《報任安書》中還告訴朋友,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為前面有《周易》、《春秋》、《離騷》、《國語》、《兵法》、《呂覽》等,是“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從這種意義而言,逆境是人生贈予的一份財富,是成就人生的必經旅途,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會使逆境光彩、人生高尚。

  三是認真工作。

  本職崗位是幹事創業的平臺。現在有多少人去參加公務員考試,有多少人為一個職位費盡心機,有多少人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每一個人都需要這樣的機會和崗位,展示人生才華的機會和崗位。有的人把失意、不順、苦惱宣洩到工作上,實在是不應該的。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把心思集中到本職工作上,專心致志、兢兢業業把工作幹好,真正做到不為環境、情緒、關係所左右,把工作做出色是走出逆境的最佳選擇。

  四是關愛家庭。

  家庭是溫馨的港灣。工作不順心時,回到家裡找親人聊一聊就會氣順,因為好家庭是一個避風港。忙碌一天之後,回到家裡看到可心的愛人、歡樂的孩子與和睦的笑聲,難道不讓人心情大變、愉悅享受。在你身處逆境時,家庭所給予你的,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當你鬱郁不得志的時候,當你不被別人理解的時候,當你受到批評的時候,只要你邁進家門看到親人的笑臉、可口的飯菜時,你就會明白關愛家庭是多麼的重要,逆境中尤需如此。

  五是涵養愛好。

  愛好是指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興趣,也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逆境中,有的人會無所事事,有的人會自抱自棄,有的人會消費光陰,甚至是甘願消沉,把這種負面的情緒行為轉移出來,培養一種愛好是可謂明知之舉,比如打球、書法、下棋、釣魚等,追求淡泊,陶情益智,涵養情操。可以說,愛好能培養人們的心境、靜氣、意志,從中獲取走出逆境的精神和力量。

  六是快樂行走。

  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第一期,請著名演員陳坤做嘉賓,他開講的題目是《人生路,莫謊張》,說的是他組織的一次“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動,就是提倡讓人們在自然的旅途思考中人生獲取力量。不是簡單的漫不經心的行走,而是在總結反思人生完善自我中行走。身處逆境之中,不妨讓我們擠出點時間背上行囊出發,或寄情山水之間,或觀我風物神貌,或對話歷史人文,或感受華夏鉅變,在快樂的自我調適中走出逆境。

  七是結交益友。

  好朋友是一本書,一個好漢三個幫,也是朋友之幫。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知心朋友會減少,現代社會一個人有真正的朋友也是三五人,因利而交、因玩而交、因事而交的朋友很難長久,也很難交心,連心也交不了又很短暫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在逆境中交朋友更能看出是不是真正的朋友。相對而言,與社會接觸越廣泛朋友圈會越大,不交往不打交道又不現實,那就多交益友,說真話、有諍言、多提醒、相互幫的朋友。

  八是醉心讀書。

  還說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曾為自己寫過一篇傳記叫《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古人在源中能醉心讀書,今人還不能嗎?逆境中人如能像陶老那樣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讀書,既能排解鬱悶之氣又能開眼長智,何樂而不為呢?

  九是看重健康。

  逆境中易生氣,氣大又易傷身。排“氣”,既需要重視心理健康,又需要重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需要找心理醫生,身體健康需要找臨床醫生。前提是自己要預防調整,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要有一個內心非常強大的自我。同時還要加強體育鍛煉,特別是現代營養比較豐盛的情況下,要防“三高”,強身健體,為走出逆境積攢人生這個最大的本錢。

  十是把握機遇。

  人生是無數次機遇的集合體。人們常說,危機就是危險中有機遇。逆境也可以說是危境,但危境中也有機遇。倒黴的事常有,常倒黴的人不多。化腐朽為神奇是一種本領,化危境為機遇也是一種本領,在逆境中把握機遇更是一種本領。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聰明的人會在逆境中抓住“那一閃的紅光”,但願有更多的這樣的聰明人。

  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摘抄: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有一個老總問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屬,你知道毛毛蟲是怎麼過河的嗎?下屬給出了三個答案:

  下屬說:“從橋上過”,老總搖搖頭說:“沒有橋”;

  下屬說:“從葉子上過”,老總說:“葉子被水沖走了”;

  下屬又接著說:“被鳥吃到肚子裡就過河了”,老總強調:“那樣的話,毛毛蟲就死掉了,也便失去了過河的意義。”

  那麼毛毛蟲究竟是怎麼過河的呢?

  最後老總告訴下屬說:毛毛蟲要想過河,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變成蝴蝶。毛毛蟲在變成蝴蝶之前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它在一個繭裡面,暗無天日、沒吃沒喝。這種痛苦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每個人也是一樣的,在生命的歷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與磨難,有人面對困難悲觀失望,無法轉換自己的角色,相反有的人卻是勇敢的摒棄原有的觀念,不斷的挑戰自我,不斷的脫胎換骨,最後輕鬆自如的飛過了毛毛蟲時代那條痛苦的河流。

  生命其實就是毛毛蟲過河的過程,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成長與成熟都是痛苦的,要想成功,必須勇敢的蛻掉一層層厚厚的繭,才能變成蝴蝶任意的飛舞。

  如果說成功有捷徑的話,那就是改變,時刻準備著——改變。

  臺灣作家劉墉說:“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勵志或正能量的文章摘抄:你若不勇敢 誰替你堅強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閒時重新捧讀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仍被字裡行間橫衝直撞的方剛血氣所打動。

  遙想當年,戊戌變法失敗,人心委頓,梁啟超先生一聲滾燙的吶喊,激勵著一代代年輕人為美好未來奮勇進取。如今,昔日的“老大帝國”早已一去不復返。在全面深化改革事業如火如荼的當下,中國仍然有如朝氣蓬勃的少年。

  有人說,如果按照現在的改革路徑走下去,未來30年,中國還將迎來新一輪鉅變。誠如此,這30年裡,青年人無疑將逐漸擔綱主角,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我們這個時代並不缺乏勇挑重擔、敢想敢拼的熱血青年,但似乎也存在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在嘈雜的輿論中迷失了方向、喪失了鬥志,仍沒有從沉睡中醒來。

  有這樣一種世故:當別人見義勇為時,他在一邊袖手旁觀;當別人不放棄原則時,他笑別人幼稚、不成熟;當別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時,他在算計國家給了他多少好處。

  有這樣一些抱怨:找不到好工作,他們抱怨這是個拼爹的時代;買不起房子,他們抱怨這是個不公的社會;稍微受了點委屈,他們抱怨這都是體制的錯。

  世故讓人縮手縮腳,沉溺於自己的一隅天地;抱怨讓人悲觀厭世,對一切不滿又不思改變。殊不知,即便是翩翩少年,世故與抱怨也讓人像個垂垂老者。

  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在名篇《青春》中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是青春的本色。如果總是畏葸不前,青春便會迅速老去。阻擋青春老去的最好辦法,便是做一個充滿激情與能量的勇敢者。

  勇敢者都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心中充滿希望。他們不因遭遇黑暗而頹唐,不因遭受委屈而抱怨,當機會來臨之時,他們第一個緊緊抓住。

  勇敢者都不在意一時一地的得失。他們心存高遠,豪氣干雲,是仗劍天涯,踏遍青山,以夢為馬的“遠方的忠誠的兒子”。

  勇敢者都敢於不斷否定自我,突破自我的侷限,面對不平與挑戰,勇敢而為之,不以小疵掩其大醇。

  當然,勇敢也需要經驗、智慧和判斷力打底。缺少足夠才能的勇敢,也有可能演變成一場災難。以此來看,勇敢也是一種能力,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

  青年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是民族明天的脊樑。一個民族的光榮歷史,少不了時代先鋒的身影,他們的身上流淌著敢擔當、能負責的勇敢者的血液。

  《少年中國說》的時代,青年人不惜拋灑熱血擔起歷史使命,而今,改革已為青年人創造事業鼓起風帆,年輕人更當思勇敢而為,方不辜負這段年華,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