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正能量的文章青春勵志

  勵志文章在促進我們堅定理想信念、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人生勵志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人生勵志的文章篇1

  ——你不甘墮落,卻又不思進取

  文/小北

  01

  記得當年宿舍裡,幾個姑娘立志考研,約定好早上六點一起去圖書館佔座,李瑩的動作總比我們慢十分鐘,我們都準備要出門了,她才捨得從床上爬起來穿衣洗漱。

  每天早上她自己訂的鬧鐘都會重複播放無數遍,我們幾個也會輪番喊她的名字,試圖把她喊醒。可她就是無動於衷,上一秒嘴裡吆喝著“又起晚了”,下一秒迅速回到夢中。

  有些時候,她還會埋怨我們不把她叫醒,或者會責怪我們幾個拉幫結派,讓她自己一個人。聽到這些話,我和其他幾個舍友總是相視而笑,並不迴應。

  其實當一個人決定好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分一秒都不會去耽擱,執行力這件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這群旁觀者並不是什麼救世主,想要別人的監督來讓自己有進步的動力,但不論別人如何鞭策,卻始終待在原地不動,任誰也幫不了你。

  所以錄取結果公佈那天,我和其他幾個舍友,約定好去學校門外的飯館兒好好搓一頓,唯有李瑩不願出席。

  從我們開始起早貪黑每天三點一線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看到了每個人的未來。每個人的結果都在意料之中,但李瑩一直不甘心的認為,自己只是缺了那麼一點的好運氣。

  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她用兩隻手託著下巴,眼睛一眨眨盯著我們幾個看來看去的樣子,嘴裡也一直唸唸有詞“真羨慕你們啊”,語氣裡好像也帶著那麼一點的妒忌。

  她說自己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就比她在自修室待的時間久了那麼一點兒,就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呢。

  我們幾個人依然沉默,不知該如何向她闡述備考這一年裡的生活。

  寒冬臘月的早上,我們會排半個小時的隊去自修室佔位置,早上凍得臉頰通紅,只能不斷地哈氣來讓自己感受到一點溫暖,而她那個時候一定正走在路上磨磨唧唧準備去吃早飯。

  當我們待到晚上十點準備回宿舍的時候,她的電視劇已經看完了兩集。

  我們回去開著檯燈刷題背書的時候,她已經敷完面膜準備睡覺了。她幾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對自己質疑,擔心考不上,也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也從未想過去爭取,併為此竭盡全力。

  也許她不懂,付出和回報永遠都是等價的。

  如果認為自己得到的不夠多,那隻能說明,做的還是太少啊。

  02

  因為有些不甘心,她說自己想試一次,於是一頭扎進二戰的渾水中。

  我們時常會給她傳授一些經驗,想讓她少走一些彎路,並且天真的以為她會發憤圖強。但讓我沒想到的是,她依然無所作為,不思進取。

  她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刷屏,內容無非是關於哪個明星離婚了,某某餐廳在打折,自己又買了什麼樣的新衣服。有一次忍不住給她評論,勸她收收心。她回我:這次肯定也考不上了。

  那一刻我突然知道,扶不起的阿斗原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啊。

  我沒有再繼續關心她的二戰有沒有一個好的結果,舍友之間的聚會,她也一次都沒有參加。

  其實她給我打過一次電話,告訴我她壓力大,時常焦慮覺得迷茫,不想安於現狀但又無力擺脫。言語中無一不在羨慕我們幾個終於離開了囚籠,過得舒坦又自在。

  我也費勁口舌給她開導了半個小時,把所有聽過的正能量的話都告訴她,讓她瞭解自己現在的生活,想讓她燃起為之努力的動力,但遺憾的是,當一個人墮落起來,是根本聽不進去別人講話的。

  那天掛掉電話之前,她說自己追的劇馬上要更新了。

  我不禁感慨起來,懶惰是一種奇妙的東西,起先只是在心裡撒下了種子,然後再慢慢的在你身體中生根發芽,你上了癮,中了毒,覺得惶恐,覺得焦慮,覺得不安,卻不肯狠下心來付出一點努力,百無聊賴的去生活,卻好似也樂在其中。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真正拯救你的生活,如果你想從生活的泥潭中掙脫出來,靠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03

  不得不提的是,即使你和一個人處在相同的環境中,依然會擁有與之截然不同的人生,比如說,當年和李瑩是上下鋪的王瑜。

  她就讀的研究生學校是985、211,沒有畢業之前,就已經和一家上市公司簽了合同,工資待遇都不錯。在那個工作她幹了半年左右時間後,她告訴我自己準備參加國考,衝一次公務員。

  我當時特別不理解,因為在我看來,那份工作可以帶給她很多普通小女生望而遠之的東西。

  我就問她:為什麼?

  她說:我想要再拼一次,現在的狀態,還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備考的那段時間,她幾乎每天都泡在自修室,一直待到保安來催要關燈了,才會拿著書本回到宿舍,通宵達旦是那個階段中的常態。好在幾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她如願以償去了自己喜歡的崗位。

  有時候我覺得她就像個小太陽,自帶光芒,讓人看見她就感到神清氣爽。有一次我對她表達對她的崇拜之情的時候,她對我說:喂喂喂,你也可以啊。

  只下定決心邁出第一步,不論經歷多少打壓都不選擇放棄,向著自己心裡的目標用力的跑過去,大不了摔倒了就爬起來,到達終點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原來想象中的簡單其實荊棘叢生,但走過的那些坎坷和困苦,都會讓你日後去感激。

  是啊,她說的很對啊,我們眼裡的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好像都具備不服輸的特質,只要有一個心心念想要去實現的事,他們就拼盡全力的去爭取,即使一路上再困難也要往前跑。

  就像村上春樹的說的那樣: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時間經過就是一種不可挽回的事。也許,不負光陰就是最好的努力,而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

  04

  很多人對現狀都有著千萬種的不滿意,但有喜歡拿“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來安慰自己,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

  但卻不知,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與其對當下的生活滿腹牢騷,不如努力的去改變。

  也許你也曾把身邊的某個人當做是奮鬥的目標,試圖踮起腳尖,去觸碰他所處的高度,因為自己的平庸,所以會去羨慕那些走到哪兒都帶著光的人,欣賞他們的為人處世,行事作風,感慨他們在生活中的處事不驚,行走的遊刃有餘。

  在我們眼裡好像他們的人生只有綠燈,可以一路直行,沒有所謂的阻礙和磕碰,但卻不知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是汗與淚的相處。

  於是你在一次次的踮腳伸手中感到了疲憊不堪,即使你心中對他的位置依然嚮往,卻也最終選擇了放棄,因為貪圖安逸還有懶惰成性。

  但你不知道的是,其實只要自己用力起跳,是有可能碰到金字塔的頂端,更加有可能看見別樣的風景。

  人生勵志的文章篇2

  ——你已經到了可以重塑自己的年紀

  朋友送我一本書,她在扉頁上抄寫書中的一句話:

  “當你全心全意夢想著什麼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協同起來,助你實現自己的心願。”

  深有所感。其實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可思議,只不過奇妙的事情並不常常發生,不然就太沒勁了。

  夢想實現的前提是,你想去做,無關強迫,無關刻意,甚至要帶著點虔誠,真真實實地出自內心。

  1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一直以來活得太“乖”了。換句話說,就像《七月與安生》裡的七月站在學校各種社團的招新海報前忽然變得無所適從:“我忽然發現,自己是個很沒趣的人。”

  初中的時候,每日學校和家兩點一線,沒有太多課餘活動,沒有太多興趣愛好。同班同學叫我去露營,我覺得晚就拒絕;大家叫我去吃飯,我覺得人多太吵也拒絕;有男同學偷偷塞情書,我面無表情地撕個粉碎。聽到別人講笑話時會笑得很開心,但我永遠是坐在一邊傻笑的那個。輪到我講笑話的時候,空氣都變得冷起來,拼命想讓場面看起來滑稽一些,卻習慣性地端著掖著,怎麼都和幽默無關。過於乖巧,反而失去了一個豆蔻年華女孩子應有的生動和不安。

  如今的我好像不是這樣子的。每當聽到有人評價“和你在一起好有趣”或者“你好有意思哦”的時候,我會感動,會在內心偷笑。

  雖然仍舊說不上幽默,至少,我慢慢從過去的自己中脫離出來。那些稜角與溫潤,都是自己幫自己打磨上色。

  2

  學校裡常常有文藝演出,每次看到那些彈唱的同學專注的身影,手指靈活地在弦上翻飛,除了陶醉,還會止不住地羨慕。我曾經在半夜哭著問媽媽,為什麼小時候不讓我學一門樂器,這樣我現在就可以多一項技能了。

  我爸是英語翻譯,按理說從小應該就有雙語環境,但在我的記憶中,他很少和我說英文。我上小學和初中那幾年,是他工作最忙的時候,有時候忙到碰不著面。需要家長簽字,就把作業放在桌上,我睡了,他很晚回來給我簽好字,第二天早上他走了,我把簽好字的作業收進書包裡。

  小學六年級時的一堂英文課,老師讓我們即興用英文說一下自己週末做了些什麼。我眼神飄忽,低著頭,卻還是倒黴地被點了起來。支支吾吾了半天,頭腦一片空白,站了幾分鐘,最後結結巴巴地擠出了一句話。老師的一句“你下去吧”,讓我的自尊心粉碎。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把自己的無趣、沒有出眾的技能,怪罪到我的家庭上,埋怨父母沒有為我的人生安排詳實的計劃,就那麼讓我自顧自待著,一不小心就長到這麼大了。

  因為咽不下那口氣,初中的一個假期,我厚著臉皮跑到桂林中心廣場的英語角。桂林是個旅遊城市,有很多外國人選擇在這裡居住養老,於是每週五晚上都會有老外在那裡喝啤酒聊天。我和很多高中的哥哥姐姐一起,跟那些帶著各種口音的老外交朋友。

  就是在人堆裡結結巴巴,把臉丟完了,然後慢慢進步,把自信又撿了回來。

  很多東西,先決條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後天自己給自己創造的條件。你現在的樣子,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過去的自己塑造出來的。

  3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觀點,“你要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花點錢。”在你能夠賺錢的基礎上,每個月抽出5%用於投資你的未來,雖然看起來沒有多少錢,但你永遠都預料不到,那點投入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回報。

  對於年輕的學生來說,每個月若只能剩下100塊,又該怎麼投資自己的未來呢?舉幾個例子吧: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審美上有欠缺,怎麼打扮都很土,那就訂閱幾本服裝雜誌學習一下常規配色和服裝搭配,學習一下化妝和基本禮儀。一年下來,至少會讓你在買衣服這件事上少走很多彎路;

  如果你覺得自己頭腦很空,出口無章,那就去辦一張借書卡或者每個月給自己買幾本書吧。認真讀,仔細分析並有文字產出,還可以積極與人分享所得。一年下來,你的眼界會比之前寬廣不少。

  如果在十幾歲時,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家庭的影響,那麼到了二十幾歲,能決定我們變成什麼樣的,是我們自己。

  4

  常常有人提到蔡康永的那段話:15歲覺得學游泳難,放棄學游泳,到了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學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了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心動的人和事,錯過風景。

  天賦這件事情,本身就因人而異,從不會有絕對的公平。出身貧窮或富貴,也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可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平等的權利,到了二十多歲,是可以給自己創造機會去改變現狀的。

  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不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再小的阻礙也成為了理由。

  不要光顧著羨慕,卻無動於衷。

  高中的時候,對未來滿懷憧憬,畢業留言裡也愛寫“願你成為想成為的人”之類矯情又雞湯的話。那個時候,只是簡單的說說而已,如今卻已經到了一個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年紀,和過去說拜拜的年紀。我知道,你們的內心都有一個展翅欲飛的、隱隱而動的自己,他就藏在你的身體裡,需要你打破這副驅殼,才能翩躚自由。

  要記得,成為想成為的人,不要只是說說而已。

  人生勵志的文章篇3

  ——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空想家

  文/諸葛鉉烈

  人們總是期盼機遇。有的人陷入辛德瑞拉般地幻想中期待機遇砸中自己,有的人做好一切準備,認為機遇一定會到來。不過我的想法稍有不同,儘管許多人將機遇視為積極正面的一種,而我認為機遇既非消極,也非積極,它只是一個開始。

  每個瞬間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面對這些狀況,我們都要做出選擇,這就是生活。不論這些瞬間幸福與否,它本身就是一種契機,如何詮釋這種契機,將決定它會成為機遇,還是不愉快的回憶。而詮釋契機,主要由我們自身的狀態來決定。

  即所有契機能否成為機遇,取決於準備好的我們如何去詮釋它。

  如果當時沒有認同接受自我,我身上發生的兩件事一定會成為不愉快的回憶。這兩件事都與聽課有關,雖然事件的開始不太愉快,但最後都變成了我的機遇。

  第一件事與線上學習課程有關。當時還沒找到人生方向的我逞強好勝,制定了每週三天的課程表。我們專業的課程一般為每週四天,週五、六、日或者週六、日、週一休息。不過好勝的我試圖把課程壓縮到兩天。

  當然考慮到學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制定了包括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在內的三天課程表。選擇這兩節線上學習課程,只是為了符合我的課程表,實際上我對這門課程完全不感興趣。這門線上學習課程的名字是“歐洲人的生活與文化”。大約有四百多名學生選擇了這門課,因為是線上課程,所以老師與學生互相看不到對方。

  事情就發生在這門課上。有一次我提交網上作業時,將“教授”寫成了“教授者”。教授看到後,認為這是朝鮮話,不能這樣寫,批示讓我下次別這麼用,並給我的作業打了最低分。

  因為用了“教授者”一詞就得了最低分,這讓我難以接受。《斗山百科辭典》中就有“教授者”一詞,那麼《斗山百科辭典》是朝鮮出版的嗎?而且在稱呼職業時,我們一般不會在醫生、律師後面加敬語,而是直接稱呼醫生、律師。教授也是一種職業的代稱,因此可以直接說“教授”或者“教授者”,不必在其後加敬語。在韓國,一定要在後面加敬語的只有“師父”一詞而已。我將這些內容發到了學校論壇,由此引發了我和授課教授的一場網路大戰。

  他回覆道:“像你這樣目中無人的學生我從未見過。”

  怒火中燒的我在網上公開反擊了他。說實話,這是我年輕時發生的事情,我承認當時的我很不成熟。但至今我不認為我的想法有錯誤。

  “那是因為您之前沒看到什麼像樣的呢!就讓我展示給您看吧,希望您的評分能夠客觀。”

  回覆後我一直在後悔,畢竟這門課有2分的學分,和教授的關係變僵勢必會影響學分。不過,前不久我已經意識並承認真正的自我就是即使樹敵無數也要暢所欲言,所以我認為這樣的舉動更像自己。

  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之後的行動。我認為維持自我所需要的基本是“能力”。沒有能力,只會是以卵擊石,被人嘲笑。我決心在這門課上一定要實踐我所說的話。能力將決定我所說的話到底是自信還是自負。之後的我也一直用能力來定義自信與自負。

  區分自信與自負的不是態度,而是能力。

  我一改對這門課漫不經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聽講,對每週佈置的作業慎重對待。後來發生的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教授讓提交最後一次作業,要求我們在所學內容中選擇一個進行深度剖析,以報告的形式交給他,字數為A4紙5頁以上。別的學生都大概寫了5~10頁左右的作業,而我寫了85頁的word文件,以及147頁的PPT演講文。而且,我沒有通過電腦蒐集相關資料,而是通過查閱論文、專業書籍,以及直接找到教授詢問後蒐集到的資料。

  在馬不停蹄忙了一週後,我終於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了作業。在網上看到我提交的作業,許多人回覆道:“這是賭上了人生啊。”“謝謝你這麼晚交作業,如果事先看到這個,估計我們都交不了作業了。”

  這門課結束後,教授在留言板上寫了這樣一行字:“嘖嘖嘖,諸葛鉉烈學生,你在410名學生中得了第一名。祝賀你,希望日後你也能保持這份熱情。”

  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變成了一種機遇。因為它是我承認自我後發生的第一件事。

  這件事以後,我變得更加自信,“要銘記現在的態度,以後像我,像諸葛鉉烈一樣生活”。

  正如前文所說,機遇並不是“天降之喜”,而是把“做好準備的人遇到的無數契機”進行精雕細琢後的作品。

  如果說第一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信任的可能性,那麼第二件事則是我改變人生的分水嶺。經常有人說我是問題青年,確實我像問題青年一樣經常有許多問題。但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我才能一步一步爬到現在的位置。

  第二件事情同樣發生在課堂上。二十五歲那年,我第一次聽專業課。當我的同齡人為畢業就業做準備時,我才開始走進課堂。專業課的名字是“廣告策劃論”,我們學校廣告傳播系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策劃人”。這門課是培養廣告策劃人最基礎的階段,能幫助學生了解廣告策劃。

  基於這樣的目的,這門課的教學計劃就是“自主進行品牌廣告策劃”。這時的我雖然已經認識並接受了自我,但還沒確定廣告是否是我將來想走的路。

  正好我看到某個航空公司的相關資料,於是我決定針對這家航空公司進行廣告策劃。當時的我對於廣告策劃的專業知識瞭解甚少,不過我認為策劃是說服他人的工具,而說服這件事任何人都能夠做到。我只要找到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的故事,就能策劃好一個廣告。

  經過調查,我發現這家航空公司是韓國首屈一指的航空公司,在世界也頗具競爭力。我認為,這種大公司與品質相比,應該更想宣傳其品牌的價值。於是我製作並遞交了一份關於航空公司品格魅力的廣告策劃書。

  事情發生在我提交策劃書之後。上課時,教授將我的策劃書放在大螢幕上進行說明。這是一門有一百四十名學生聽講的課程。在一百四十名學生中唯獨將我的拿出來公開講解,看著仔細對我的策劃書進行講解的教授,我不由生出一種想法:“難道我是廣告天才嗎?”等說明完畢,教授問大家這份策劃書該打幾分。

  上課時間學生們最為安靜的時候,大概就是聽到問題的時候吧。當時可容納一百四十名學生的大教室一片沉默,過了一會兒有聲音打破了沉默。

  “這份策劃書應該是零分。”

  那一瞬間我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也許我把一百分聽成了零分?

  “這份策劃書完全沒有涉及STP要素***Segmentation市場細分,Targeting目標市場,Positioning市場定位***。也就是沒有目標。而且還能看出,這份策劃書對企業SWOT***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威脅***的分析不太充分。用波士頓矩陣分析該品牌,可以得知它的業務為奶牛型業務。然而該策劃書中完全沒有提到要改變業務框架的理論依據。這種稱不上是一份策劃書。”

  這個學生的話給了我三重打擊。最先打擊到的是我的無知。與策劃書打零分相比更可怕的是,無知的我根本無法反擊這個學生的觀點。我對專業知識的瞭解少得可怕。

  第二個打擊的是我的羞恥心。當時我交往的女朋友比我小五歲。正好她那天有時間陪我一起聽課。女朋友聽到應該打零分的話後,變得驚慌不知所措。身為男人,我覺得非常羞恥。

  第三個打擊的是我的反抗心理。認為想要保持本心,就要認同真正的自我,為此決心提高能力的我,自尊心被擊打得粉碎。就像花兒在綻放前被山風搖曳,被遊客踐踏般,我還未證明自己,就遭到了否定。當時我對廣告的興趣並不大,但也許是因為女朋友在旁邊,也許是打擊到了我想炫耀的心理,也許是對曾經不學無術的我感到羞愧,在那一刻我感到無地自容。

  如果沒有第三個打擊,也許這件事以後會成為我酒桌上不愉快的談資。也許在課後我會找到那名女生,要求她對胡說八道的話道歉,可能我會聽到她充滿內疚的道歉,也有可能她會理直氣壯地反駁我,與我大吵一架。不過我認為能在一百四十名學生面前這麼評論另一名學生的人,是不會輕易道歉的。她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如果我要求她道歉,會讓我變得更加尷尬。

  幸好這事發生在我認識並接受自我之後,因此這件事並沒有以不愉快的回憶收場,反而成為促使新的變化的導火索。下課後,我對不知所措看向我的女朋友說:“等著吧,這學期我一定會超過她。”

  以這個狂妄的決心為起點,我開始了新的征程。

  這件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是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和觀點決定了它的價值。相同的一件事,我的態度與觀點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慶幸於我認同並接受了自我,這件事才得以成為我人生最大的一次機遇。***摘自《我不過別人別定的生活》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1月***

  作者簡介:諸葛鉉烈,出生於1983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諸葛鉉烈是廣告專業出身,是一個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廣告狂人,曾經43次在比賽中獲獎,並在2011年獲得了由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大韓民國人才獎”。被譽為是最受歡迎、最年輕的人生導師。他憑藉自己的實力加入了韓國首屈一指的廣告公司。但是,後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毅然辭掉了優越的工作,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現在的他身份多樣,既從事寫作工作,出版過多本隨筆和小說,也是向人們講述故事的演講者。此外,他更是夢想新世界的揹包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