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思鄉的優美隨筆

  :思鄉是一個人的情感,在離開家鄉的時候遇到一個同鄉人,那就是旅途上最好的禮物,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鄉音濃濃》。

  三十年前去廣州,回來時坐在火車上,鄰座問我是哪裡人,我據實相告:湖北宜昌。正巧前面有武漢人聊天,當時便感親切——武漢話和宜昌話其實有很大區別,然而身在別處,省籍便是故鄉。

  武漢和宜昌雖然都是北方話體系,但漢腔特具韻味,宜昌話則平仄雷同,和四川相近。因口音沒有漢腔,鄰座便都不信。其時也怪,我張口就是普通話,儘管蹩腳、不正規,但家鄉話就是說不出來。車聲隆隆,時間飛駛,等過了廣東、湖南,一進湖北,再張口就是家鄉話了,如流水般汩汩而出,一瀉千里、暢通無阻。現在來想,大約是心理因素,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作祟?

  賀知章暮年歸隱,已是86歲高齡,此時距他離鄉已有50餘年,彈指一揮間,如白駒過隙,世事滄桑,心頭感慨,於是揮毫潑墨,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回鄉偶記》: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應不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既是對鄉情的追問,也是對人生的悵惘。但鄉音不變,卻是一個人對家鄉感念的不老情懷。

  我們對鄉音的懷想,毋寧說是對家鄉的憧憬,對歸宿的認同。以前只恨眼界狹隘,不得翱翔九天去看更廣闊的世界。一俟成行,千里萬里、春夏秋冬,滿眼滿心都是對家鄉的眷念和渴望。蘇軾詩云:“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李漁亦曰:“徵鼙聒耳鄉音杳,瘡痍滿目親人少。”這樣的情懷向例叫遊子愁思天涯。

  懷念故鄉,總和自己的過去密切相關,細膩的感情開始寄託的只是微小的事物,卻能夠和我們對故鄉的巨大懷念相聯絡。王維《雜詩》有云: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最著花未?諸事不問,只揀冬去春來的一枝梅花來說,其情其味,其音其行,鄉音濃濃,有美好的回憶,有傷感的緬懷,有對生活無限的感觸。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人對故鄉的情懷,無論地域還是時間,都是永遠不能阻隔得了的,小到尺隅之地,一草一木,大到五湖四海,關山迢遞,每個人都覺得鄉音曼美,都會在鄉音中融入許多水流般的記憶。

  公眾號:敏大叔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