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一生的經典勵志故事

  在強者的眼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斷努力攀登的人才能到達成功。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懼怕失敗的人,已經不是年輕人了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從來沒有失敗過。有挑戰,就必然會遭遇失敗,那些有遠大目標的人常常會經歷更多的失敗。可是,懼怕失敗就不是年輕人了。懼怕失敗的人,已經提前步入了人生的暮年。

  年輕人理應具有挑戰精神,即使被老人勸阻“不要這樣做”,也必須要有說出“無論說什麼我也要幹”的敢於違抗權威的勇氣。年輕人就要不怕失敗,敢於堅持自我和挑戰權威。

  說自己沒有失敗過的人,也就是等於說自己從來沒有挑戰過。

  這句話也適用於我們的工作。什麼都不做的人自然不會失敗,那些越積極勇敢地工作的人,失敗自然會越多。我們知道,新興企業的成功率只有10%,但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勇氣去挑戰,便無法開闢出新的道路。

  在學校裡,比如說在棒球隊或足球隊裡,那些抱著“想成為替補選手”的志向而參加的人中,有一半能夠實現目標。在成為正式選手後,接著不少人又會列出想要參加地區大賽、參加全國大賽等目標,這樣一來,目標越高,難度就越大,遭遇挫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想想看,若是有人設定了一個想要拿奧運會金牌的目標,那麼有99。99%的可能,結果會以失敗而告終。

  任何領域都是如此,目標越高,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一開始人們就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接受挑戰,導致到頭來一事無成,這才是比失敗還要壞的結果。

  我自己就遭遇過無數次的失敗,這是難以避免的。只要不斷接受挑戰,就會不斷失敗。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降低目標,自然就能避開失敗,但那樣的人,是毫無挑戰精神的,這樣貧乏的人生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必須明白,從來沒有失敗過正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失敗多的人,說明接受過很多次的挑戰。所以,請不要懼怕失敗,請滿懷勇氣接受挑戰。

  2.誰是真天才

  天才是在別人都放棄的時候不放棄,認清自己的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地前進。

  孩子,今天下午我為你上中文課的時候,你提到某某人是天才,又說你不是天才。

  “什麼是天才?”當時我問你。你支吾了半天,答不上來。

  天才的確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名詞,很難說怎樣的是天才,倒是能從許多事情上看出來,天才跟一般人有些不一樣。舉個例子,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是天才,可是當他坐在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就想蘋果為什麼會往地上掉,卻不往天上飛,在當時他被認為愚笨。

  於是我們發現,天才常常是鑽牛角尖,懷疑別人不會懷疑的東西的人。他對什麼都好奇,不但希望知道“是什麼”,而且總希望瞭解“為什麼”。

  最近一個藝術系的學生也跟我提到天才這件事。他說以前在班上,總覺得別人是天才,因為他幾個小時都畫不好的東西,別人一下子就能畫好。

  他為此懊惱了一陣子,後來就想,我不是天才沒關係,勤能補拙,如果能比別人多付出幾倍的努力,說不定將來也能成功。

  他現在成功了,成就遠遠超過同班的那些天才。“那些繪畫天才都停筆了,都不再對藝術有熱情,他們對賺錢更感興趣。全班到現在只有我和另一個女生,還在努力創作。”他說,“所以,如果班上有天才,我和那個女生才是淘汰又淘汰之後剩下的天才。”

  他的這段話講得真是太對了。天才是在別人都放棄的時候不放棄,認清自己的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地前進。

  你不是總看我在隆冬的時候點燃壁爐嗎?我總是先把報紙撕開,揉成一團一團放在最底下,再擺上小樹枝,而後堆上較粗的枝子,最後才擱上大大的木塊。

  我常一邊點火一邊想,那些沒耐心的人,可能草草堆上許多小樹枝,就放上大木塊。剛點燃的時候,火勢大極了,怎麼看都是一爐好火,可是小樹枝很快燒完,大木塊還沒能被燒透,那火就跟著熄滅了。只有按部就班、不急功近利的人才能成功。

  孩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天才就如同一爐真正的好火,在初燃時見不到,只有到了後半夜,當別人的爐火都已燒盡,別人的熱情早已冷卻的時候,才知道那仍然不斷散發熱力、溫暖人間的,是一爐成功的火。我會在遠方等著,看著你們這批小天才,以及不認為自己是天才卻肯努力的人,堅持到底,最終攀上人生的巔峰。

  3.若自己慢吞吞,生活就不等人

  人們經常滿懷敵意地對待時間。空間、物質——這些東西都能以某種方式加以馴服,時間卻始終那麼放蕩不羈。

  柳比歇夫是蘇聯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的學問博大精深,知識面之廣難以估量。尤其驚人的是,直到82歲去世,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柳比歇夫一生做了那麼多事,產生了那麼多思想的火花,究竟是用什麼方法達到的呢?

  柳比歇夫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分鐘,利用任何“時間下腳料”:每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捉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驗算習題;他規定,短距離,如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為了等車浪費時間,何況步行還有一個好處——反正每天需要散步。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他考慮得極其周全。誠然,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節約時間,但不能增加額外的時間;這件事的關鍵並不在“量”上,而在於他的時間擁有較常人更高的“質”。他的實踐表明:原來,人的一生完全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麼短暫。

  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自己慢慢吞吞,那麼生活就不等人。

  很多人好像只能利用經過精選的時間。他們記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刻。半個小時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他們只承認整段整段的時間,只承認不受客觀環境和偶然事件干擾的大段時間。彷彿只有在這樣的時間裡,他們才打算大顯身手。短一點的時間,他們馬上會藉口外界干擾、藉口客觀條件而認為不能用。是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條件,具有充分權力和理由的客觀條件真是威力無比!把責任往它們身上推,是多麼輕而易舉啊!

  誰都沒注意到,這些藉口是怎樣削弱和腐蝕靈魂的。我有個朋友,本來是蠻不錯的科學家,職務確實剝奪了他很多時間,但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客觀情況的制約。他也曾幻想能擺脫出來,經常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就要大幹自己心愛的工作了”。多少年後,他終於擺脫出來了,但很快發現,自己已經完全喪失了動力。

  越是積極主動地利用時間,人的一生就越充實;那些總在抱怨時間不夠用的,則往往淪為拖延症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