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能量小故事

  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那麼古代含有正能量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位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二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周武王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他們二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週武王帶著裝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智慧小語:從世間上看,有些人為了不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寂天論師諄諄告誡我們:寧可無有利養而當下死亡,也不能通過邪命養活,倘若陷入這樣的處境,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

  :諸葛亮出師

  諸葛亮墨跡《遠涉帖》傳說諸葛亮曾拜水鏡先生為師。學業到期後,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裡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麼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麼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見諸葛亮這麼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

  諸葛亮哪裡肯走,水鏡先生就命令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起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衝撞了恩師,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李時珍

  李時珍生於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醫生,其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還曾經當過“太醫吏目”的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裡,一個醫生不管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通過當時正規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裡,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業;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一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本草綱目》內文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於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採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做官來的有趣多了。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後的鄉試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時珍22歲時,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面板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癒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後,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

  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巨著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

  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但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專心著述。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多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即流傳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