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背後勵志故事

  微笑讓我們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陽光與微笑只是帶你走向幸福人生的開始,人生沒有意外,成功的背後必然有其痛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閱。

  科學家霍金的勵志人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絡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裡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裡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裡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科學家霍金的勵志人生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影象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裡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嚐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物件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釋出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勵志照亮人生,成功改變命運!

  勤奮就有機會

  1954年10月1日,他出生於北京一個幹部家庭,加之與共和國同生日,他的童年充滿了優越感和“革命”的自豪感。然而,不幸的是“”爆發,他的父母被隔離審查,他從10歲開始輟學並獨自生活,而且日夜膽戰心驚,連街都不敢上,怕被人打。1969年他15歲那年“走後門”當了兵,成了海軍航空兵的一名電器員。因為幾年的“飢寒交迫”,加上他身體正處於發育階段,他一頓能吃9個饃頭。4年的部隊生活給了他一個堅強的體魄。1973年他退伍回家。等了1個月,沒見動靜,耐不住寂寞的他,便給軍轉辦寫了一個請求分配的志願書,表示安排任何工作,都會服從分配,並且一定會做好。很快,軍轉辦作出了安排,可到北京市公安局5處3個機要部門工作。像他這樣急切要求分配的熱血青年有50名,結果那天來了一輛軍用大卡車,只拉上了他一個人。到了目的地,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說的機要部門是鍋爐房、炊事班和裝卸隊。於是,他便成了一名炊事員。

  他乾得很認真,踏實熱情,深受同事和領導的稱讚。後來,北京市公安局規定,大專以下學歷的人須另行安排工作,領導照顧他,讓他到一家機關自辦的小飯店裡去幫忙,那飯店經理看他年輕又勤快,剛好手邊又缺人,便向機關要求讓他多留幾天,冒充值班副經理搞搞接待,結果他幹得異常出彩,便一干幹了15年。

  當時,由於他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得補習初中文化,所以白天上班,每天晚上要抄寫生詞,這樣便忙到了晚上點,接著他就寫自己的小說。那是他一時的興起,起因是幾本在書攤上買的爛書,發現那些書爛得連他自己寫寫也不會比它更爛。他心想,這樣的書都能出版,我寫的也一定能變成鉛字。他雖無學歷但有幾分閱歷。唐山大地震他參加過搶險救災,商界中的經歷也有許多使他怦然心動的東西。於是,每天晚上9點以後,他便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儘管夏天熱得他汗流浹背,他全然不顧,奮筆疾書。

  開始他把小說都寫在各種筆記本上,塞在家中的壁櫥裡。有一次,他的父親偶爾找東西翻到了,便問他;“你在寫東西?寫小說?你還寫小說?”這時他很緊張,心裡忐忑不安,他很希望父親能看看他寫的那些東西,但仍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問:“爸,您嗎?”“為了批評你,不為了批評你我就不看!”父親大聲回答,這讓他很鬱悶。想不到,第二天一早,父親來敲他的門:“後邊的呢?快拿來!”他暗自歡喜,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於是他把這部長篇小說又仔仔細細謄寫了一遍,正巧,他們家斜對面就是一家大出版社,他便把厚厚的一捆稿子悄悄地寄了出去。可是一等3個月,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他有點不甘心,就斗膽跑到編輯部打聽,原來他的稿子還原封不動地堆在地上。這時,他懇切地對編輯說:“老師,我等了3個月。請您拆開看一下,只看700字!”編輯說:“那好吧。”他又說:“如果您看行,再看一章。不行,下個月我來提走。”

  一個月後,出版社的編輯找上門來了,通知他,小說要出版!結果,1985年那篇長篇小說出版了,是那家出版社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那家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那部長篇小說叫做《便衣警察》,作者是著名作家、編劇海巖。《便衣警察》是海巖的成名作,一時風靡全國,洛陽紙貴;同名電視劇也走紅熒屏,大江南北,競相熱播。此外,《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玉觀音》《深牢大獄》《五星大飯店》《舞者》等著作部部暢銷,相關電視劇也部部叫座,他獲獎無數。人們評論說海巖是近10年來最勤奮的作家,也是每年發表作品字數最多的作家。

  海巖既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經營者,管理著數百家國內知名飯店,還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兼職教授。在談到生活的體驗時,海巖說:“我覺得人生的長河中有許多偶然的浪花,你不必擔心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只要勤奮,就有機會。”海巖說,“我叫佀海巖,是奶奶起的名字,意思是一人吃兩口飯。”勤奮的海巖,為自己贏得了多種機會,一人吃了幾口飯,創造了五彩斑斕的人生。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

  在愛迪生髮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穫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我可以試想,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呢?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裡照明。其實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這麼一算,愛迪生髮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