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樂·堯廟秋社原文賞析

朝代元代 詩人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絃聲鬥高下,笑喧譁,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習俗 抒情 志向

譯文

譯文
社日時期祭祀活動結束後,煙霧四散,烏鴉都歸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莊稼。喜慶活動喧鬧無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風景優美如畫,微風徐來,讓人十分舒暢。我如同晉朝那些名士悠閒而不羨榮華,也不羨慕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註釋
越調:宮調名。平湖樂:曲牌名。堯廟:在山西臨汾境內汾水東八里。秋社:古代於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舉行。
社壇:祭祀社神的祭壇。
多稼:豐收。
壤歌亭:出自《擊壤歌》,意思為堯廟中建築名。據皇甫謐《帝王世紀》,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後人因以“壤歌”為堯時清平的象徵。壤,一種履形的木製戲具。
致有:盡有,有的是。
日夕佳:晉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夕佳。”主要表現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禪意盎然,關於隱居生活的情趣。

參考資料:

1、王小明.成就中學生完美人生的古詩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85-199

賞析

  古代的秋社,是從中央到地方民間都十分重視的祭祀活動。整個活動分為兩大儀式,一是祭獻,向以社神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獻供品;二是娛神,包括賽社、演劇、民間歌舞聚飲等。此篇所寫,祭獻儀式已經結束,祭壇上的香菸漸漸消淡,就連爭食壇上祭品的烏鴉也飛回了樹林。作品由此時入手,除了因為第二儀式——娛神活動是秋社的精華所在以外,還有他個人身份上的原因。原來像堯廟這種規格的秋社,祭獻需由地方官員親自主持參加,所謂“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簿尉終獻”(《宋史·禮志》)。略去祭獻繁文縟節的描寫,也就表示他已經結束了官員在儀式中的任務,可以靜下心來,“把酒觀多稼”,將自己融入百姓的喜慶之中。所以起首的兩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開狂歡樂章的一段得體的前奏。

  祭社儀式既已告一段落,便開始了祭民們自己的節日。他們舉酒痛飲,一邊心滿意足地眺望著豐收的莊稼;樂聲奏響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讓,人們在壤歌亭前笑語喧譁。作品以簡練生動的筆墨,描繪了堯廟秋社娛神 其實也是自娛)活動的歡樂景象。“多稼”、“壤歌亭”、“山如畫”是旁景的襯托,卻處處充實了秋社熙樂和豐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壤歌亭外山如畫”一句的插入,更是興象無窮。“壤歌”是上古百姓清平安泰的典故,以之名亭,憑這個處所,便能引起當下祭民們人樂年豐的聯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山如畫”無疑是人們喜溢於心而發生的感受;在“霹靂絃聲鬥高下,笑喧譁”之後,接此一句寫景,頓生有聲有色、動、靜相濟之妙;而這種聲、色、動、靜,無不富於形象性,又恰恰映合了“把酒觀多稼”的微酣而快意的心態。

  此曲用晉人故事來形容堯廟周圍空氣清爽宜人,也暗含著政簡人和,無為而治的意味,並且詩人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只要當一名高尚脫俗、無為而治的官吏,就不必定要倦宦歸隱。這一筆充分說明了秋社喜慶景象鼓舞人心的力量。這一感受是通過典故而表達的,活用無痕,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功力。此曲用典多,遣詞雅,意蘊含蓄,在元曲中別成一格。

參考資料:

1、王小明.成就中學生完美人生的古詩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85-199

創作背景

  此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當是王惲出判平陽(今山西臨汾)時所作。作者時官平陽路總管府判官,堯廟即在其轄境之內。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44

詩人王惲
    王惲(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鐵穆耳三代著名諫臣。其書法遒婉,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名。著有《秋澗先生全集》。散曲創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縣去世,終年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