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往年巨集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原文賞析

朝代元代 詩人元好問

往年巨集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
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追憶 懷念 感傷

譯文

譯文
往年參加巨集辭科考試,陛下出的題目有以“西山晴雪”作詩。

陽光照耀在雲間,猶如五色靈芝仙草。俯仰生姿的鴛鴦宮瓦,參差反射著青碧光彩。西山晴雪的美景,如今重新進入了詩篇。
故都遭遇敵軍的燒殺劫掠,城郭已化為焦土,而存活下來的殘花依然在萬年久遠的枝頭萌發。在那年江令郎獨自歸來的時候。

註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巨集辭:金章宗明昌初年,為選拔超常人才,特設的制式科目,又叫博學巨集詞科;御題:即皇帝的命題。
五色芝:即祥瑞的靈芝,古稱仙草。五色,指彩雲,寫祥瑞的氣象。
“鴛鴦”句:指宮殿上的琉璃瓦,仰為溝,俯為脊,脊上雨水往溝裡流下。因俯仰之邊相扣,故喻鴛鴦。差參,高低錯落疊放。
三月火:指項羽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 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後世遂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這裡指蒙古軍攻汴京,放火焚燬宮室。當年,金滅北宋時,亦然。汴京屢建屢遭浩劫。
萬年枝:指年代久遠的大樹。
江令:指南朝陳國之江總,字總持。好學,能文。尤善五七言詩。陳後主即位,授尚書令。大權在握,傷於浮豔,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陳亡人隋。後來詩文中以江令喻有文才之人。作者以江令自喻,慨嘆淪為遺民的傷痛。

參考資料:

1、龍德壽編選.《元好問薩都剌集》.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04頁—第105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公元1245年(蒙古乃馬真後四年)。這一年,詞人因三女遷葬事重回汴梁。金亡已十多年了,亡國之臣重遊故都,觀看眼前景象,聯想起往年科舉考試的題目,自然感慨萬千,由此他寫下這首詞抒發痛悼故國的深情。   

參考資料:
1、元好問.《元好問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5頁

賞析

  詞的上片,作者回憶二十年前,汴京的燦爛與輝煌,以及御題賦詩的憧憬。下片則寫遭劫後的破敗荒涼,以及亡國之臣的失落。全詞運用簡明對比的寫法,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餘地。該詞采用今昔盛衰對舉之法,寫世事之變遷,道無盡之哀感。

  詞的上片追憶往昔盛況。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來以為兆瑞之草。如《神農芝論》雲: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為聖王休祥焉。漢朝有靈芝生於宮,每每君臣歡慶,大赦天下(見《雙書》《東觀漢記》等)。此詞謂皇宮所生五色神芝,藉以象徵太平盛世。虛處著筆,正、反對映全篇。下面一句是說,麗日照耀下的宮殿,紅牆綠瓦,流光溢彩。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如《長恨歌》雲“鴛鴦瓦冷霜華重”,即指此。亦稱鴛瓦,李庾《東都賦》所云“鴛瓦鱗翠,虹樑疊壯”即是。以上只兩句,即將國運昌泰的氣象勾勒了出來。“西山晴雪人新詩”,是景緻,是文事,也不無懷念舊君之意。作者於詞下自注雲:“往年巨集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以上懷舊,只用側筆出之,與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云云之正寫不同。於此又可見詞與詩在表現方式上有直婉的不同質素。

  詞的下片文情陡轉,與世事突變合拍。

  “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三月火”,是對蒙古軍隊的憤怒控訴。“萬年枝”,蓋謂社稷傾覆,故都化為一片焦土,而花兒猶自開落,成為人世變故的見證。兩相對照,愈見物是人非。末句“他年江令獨來時”,強調“他年”、“獨來”,顯然突出了詞人舊地重遊,一來表明詞中所寫均為自己此行所見所感,二來表明自己和江令一樣已是淪為異族臣民。一個亡國遺民來到殘破不堪的故都,此情此景,難以為懷。其深沉的故國之思,黍離之悲自在不言中。全文上結晴雪入詩,下結江令獨來,一文事,一文士,有照應勾連之妙趣,通體停勻,雙結工穩婉轉。

參考資料:

1、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40頁—第141頁 2、李道英.《賞詩詞 增智慧》.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70頁

詩人元好問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