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螢火詩原文賞析

朝代南北朝 詩人蕭繹

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
到來燈下暗,翻往雨中然。

詠物 讚美

譯文

譯文
捱上人身,疑惑它怎麼不熱,接觸草堆,驚訝它不能使之冒煙。
來到燈下顯得暗淡無光,飛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燒起來。

註釋
然:同“燃”。

參考資料:

賞析

  這首詩,緊緊扣住一個“火”字,多角度再現螢火蟲的形象特徵,四句詩,就是螢火形象的四次“造型”:“著人疑不熱”,從人的感覺寫。螢火蟲明明有火光一閃一閃,可附在人體,人會驚奇──有火怎麼不放熱,突出了其放光而不發熱的特點。“集草訝無煙”,從其棲息處所寫。螢火從腐草中產卵繁殖,故古人誤以為螢乃腐草所化。《禮記?月令》雲:“腐草為螢”。古代不少詠螢詩也沿用了這種說法。如沈旋說螢火是“火中變腐草”,劉禹錫也說“陳根腐葉秋螢光”。這種說法自然沒有多少科學根據,但其喜歡草堆中棲息卻是事實。草堆上明明有點點火光,草都不燃起來,無煙無焰。第二句詩,既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了螢火蟲發出螢光、不熱不燃的特點,又使讀者知道了螢的一些生活習性。“到來燈下暗”,寫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從對比的角度寫,以燈光的相對明亮,突出螢火蟲的微弱特點,用了比較襯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畫面:一般的火,風一吹、雨一澆,便熄其光焰。而螢火呢,它的螢光並不受天氣環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閃爍……詩人就是這樣,懷著對螢火蟲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其進行細緻入微、多側面的觀察,從而將其形態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種造型推到了讀者面前,使讀者也頓生憐愛之情。

  用鋪陳的手法,再現了螢火的形態之美,表現了一個皇帝閒暇時的專心致志、細緻入微,由於多側面描繪,形象完整,也給讀者留下了具體、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對寫作物件細細觀察的寫作態度,用墨如潑、多方勾勒的寫作技術,給讀者以有益的啟示。蕭繹居位顯赫,養尊處優,自然無需“憂讒畏譏”,對自然的觀察描繪雖能窮形盡相,但要他湧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這很難做到,所以他筆下的螢火雖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賞玩味。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蕭繹
    (508—554)即元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監十三年,封湘東王。命王僧辯平侯景,即位於江陵。時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戶著籍,不盈三萬。承聖三年,西魏軍來攻,帝尚於龍光殿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魏軍至,帝猶賦詩不廢。及城陷,為魏人所殺。在位三年,廟號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讀書,工書善畫,藏書十四萬卷,城破時自行焚燬。所作詩賦輕豔綺靡,與兄綱相仿。著作頗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樓子》及《梁元帝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