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楚宮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

譯文

譯文
綿長高峻的巫峽,靠近舊日的楚宮。
到今天巫山雲雨,依然遮暗了丹楓。
啊,芸芸眾生,只貪戀人間的歡樂。
只有那楚襄王,在追憶飄渺的夢中。

註釋
楚宮:《寰宇記》:“楚宮在巫山縣北二百步,在陽臺古城內,即襄王所遊之地。”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之楚宮亦指此。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一稱大峽。西至四川省巫山縣大溪,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因巫山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
丹楓:經霜泛紅的楓葉。
微生:細小的生命,卑微的人生。
襄王: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楚襄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5-106

賞析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二句追述楚宮舊事,說明男女間的至情是古今長在的。“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二句以“微生”與“襄王”對照,暗示自己如今已無復人間之樂,舊日的歡愉有如一夢,卻令自己終生思憶。這表明了作者悼亡戀舊,感喟無窮,不能自已。

  李商隱詩常涉人生哲理,並與人生情感體驗融匯。劉學鍇、餘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認為:此詩感情內涵,實較複雜。人間之樂與雲雨之夢,似代表現實與理想兩種不同境界。仕宦婚姻之順遂,家室人倫之樂趣,皆常人所經營所依戀者。然徒有此則人生不免卑瑣。故作者乃刻意追求更美好之人生理想。而此種理想境界又正如雲雨夢思,虛幻恍惚,難以尋求,且並追求理想之高情遠意,亦不為世所理解。人間之樂,亦因己之堅持理想而不能享有。是則理想之境,現實之樂,兩皆落空,此實理想主義者之莫大悲劇。“微生盡戀人間樂”,於“人間樂”固有所不足,然其中又寓有並此亦不能享受之悲哀;“只有襄王憶夢中”,於己之獨持理想固含自負,然又不免透出孤孑與自傷。屈原《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義山此詩,實祖屈子之意而融鑄自身獨特生活體驗與思想性格。屈原堅信其人生理想,義山則既嚮往又深感其虛幻,表現為幻滅中之追求。至於“民生各有所樂”,則並屈原亦未否定。故以為義山於“人間樂”有所不足則可,以為即是庸俗之代稱,則似未切。就全詩論,自傷之情固多於自負。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5-106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王氏亡故後,李商隱寫了不少悼亡詩,抒發追思迷離、沉哀欲絕的心情。此詩當為作者赴東川柳仲郢幕府途經巫峽時所寫,詩中有“丹楓”語,似是自夔州首途所經。另據《楚宮二首》“暮雨自歸山峭峭,秋河不動夜厭厭”句,可知楚宮諸作在秋季。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5-106

賞析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二句追述楚宮舊事,說明男女間的至情是古今長在的。“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二句以“微生”與“襄王”對照,暗示自己如今已無復人間之樂,舊日的歡愉有如一夢,卻令自己終生思憶。這表明了作者悼亡戀舊,感喟無窮,不能自已。

  李商隱詩常涉人生哲理,並與人生情感體驗融匯。劉學鍇、餘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認為:此詩感情內涵,實較複雜。人間之樂與雲雨之夢,似代表現實與理想兩種不同境界。仕宦婚姻之順遂,家室人倫之樂趣,皆常人所經營所依戀者。然徒有此則人生不免卑瑣。故作者乃刻意追求更美好之人生理想。而此種理想境界又正如雲雨夢思,虛幻恍惚,難以尋求,且並追求理想之高情遠意,亦不為世所理解。人間之樂,亦因己之堅持理想而不能享有。是則理想之境,現實之樂,兩皆落空,此實理想主義者之莫大悲劇。“微生盡戀人間樂”,於“人間樂”固有所不足,然其中又寓有並此亦不能享受之悲哀;“只有襄王憶夢中”,於己之獨持理想固含自負,然又不免透出孤孑與自傷。屈原《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義山此詩,實祖屈子之意而融鑄自身獨特生活體驗與思想性格。屈原堅信其人生理想,義山則既嚮往又深感其虛幻,表現為幻滅中之追求。至於“民生各有所樂”,則並屈原亦未否定。故以為義山於“人間樂”有所不足則可,以為即是庸俗之代稱,則似未切。就全詩論,自傷之情固多於自負。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5-106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王氏亡故後,李商隱寫了不少悼亡詩,抒發追思迷離、沉哀欲絕的心情。此詩當為作者赴東川柳仲郢幕府途經巫峽時所寫,詩中有“丹楓”語,似是自夔州首途所經。另據《楚宮二首》“暮雨自歸山峭峭,秋河不動夜厭厭”句,可知楚宮諸作在秋季。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5-106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