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北征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邊塞 軍旅 戰爭 悲涼 無奈 思鄉

譯文

譯文
天山下了一場大雪,從青海湖刮來的風更添寒冷。行軍途中,戰士吹起笛曲《行路難》。
聽到這悲傷的別離曲,駐守邊關的三十萬將士,都抬起頭來望著東昇的月亮。

註釋
偏:一作“遍”。行路難:樂府曲調名,多描寫旅途的辛苦和離別的悲傷。
磧(qì):沙漠的意思。這裡指邊關。
回首:一作“迴向”。月中:一作“月明”。

參考資料:
1、龔勳.影響孩子一生的國學啟蒙經典 -唐詩三百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1:70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徵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這裡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裡”、“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裡,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並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於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誇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只有像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

  詩人通過虛寫笛聲導致徵人行為舉止的細微變化,實寫徵人的心理感受。在肅殺苦寒的邊塞,思親懷鄉是徵人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長期積鬱胸中,無處表達,這是一種多麼痛苦的煎熬。在行軍途中,突然聽到一陣陣哀怨、悽切的笛聲響起,徵人們久鬱胸中的思親懷鄉之情奔湧而出。詩中展現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悽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徵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參考資料:

1、陳邦炎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12-713 2、朱德才 楊燕.唐宋詩詞(上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235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徵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這裡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裡”、“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裡,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並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於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誇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只有像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

  詩人通過虛寫笛聲導致徵人行為舉止的細微變化,實寫徵人的心理感受。在肅殺苦寒的邊塞,思親懷鄉是徵人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長期積鬱胸中,無處表達,這是一種多麼痛苦的煎熬。在行軍途中,突然聽到一陣陣哀怨、悽切的笛聲響起,徵人們久鬱胸中的思親懷鄉之情奔湧而出。詩中展現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悽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徵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參考資料:

1、陳邦炎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12-713 2、朱德才 楊燕.唐宋詩詞(上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235

詩人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