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女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舞蹈 諷刺 國家

譯文

譯文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隨著曲調的旋律,手隨著鼓點舞動。
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
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
世上萬物都無可比擬,她的旋轉比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
一曲終了拜謝天子,天子開口褒獎。
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國,千辛萬苦從千萬裡外來到中原。
從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爭奇鬥豔甚至超過胡旋女。
天寶末年綱紀敗壞大臣和女子都學這種飛快旋轉的胡旋舞。
其中宮中的楊貴妃和外鎮安祿山,兩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
楊貴妃因善歌舞受寵,在宮中樂部梨園內冊封為貴妃。安祿山則在宮中畫金雞為飾的坐障前被楊貴妃收為義子。
安祿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讓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軍度過了黃河他還不信安祿山已反叛。
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從這以後國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五十年來胡旋舞卻一直延續下去。
胡旋女,請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這首歌唱給賢明的君主聽讓他領悟。

註釋
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胡旋舞的特點是旋律快、節奏快、轉圈多而難分面背。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新唐書·禮樂志》載:“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戒近習也:要制止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白居易認為,唐玄宗就是貪戀這種胡舞導致了安史之亂。現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寫這首關於胡旋舞的新樂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為戒。白居易的新樂府結構上有個特點,叫做“篇首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即,開頭點明寫此詩的目的,詩歌結尾處再點明創作的主旨。“戒近習也”即是“篇首標其目”。
迴雪飄颻轉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轉(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風中飄颻的廻雪和旋轉著的蓬草。迴雪,同“廻雪”; 飄颻(yáo),風吹飄蕩之狀;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
康居(kāng qú):古西域國名。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薩克共和國一帶。
天寶季年時欲變:天寶末年社會風氣產生巨大變化。“天寶”,唐玄宗年號,從天寶元年(742)到天寶十四年(755)。“時欲變”,指天寶末年綱紀敗壞。
圜轉(huán):旋轉。
太真:貴妃楊玉環號。楊玉環(719-756),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安祿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
金雞障:畫金雞為飾的坐障。
兵過黃河疑未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幽州(今北京市)發動叛亂,好大軍已渡過黃河,訊息傳來,唐玄宗仍不相信,還認為是誣陷安祿山。
死棄馬嵬念更深: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地軸天維轉:指安史之亂給國家社會帶來巨大災難。
五十年來制不禁:指胡旋舞從康居國傳入中原後一直很流行。從玄宗天寶年間到白居易寫此詩的憲宗元和年間(806—819)約五十多年。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胡旋女》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子為之微啟齒”,共十句。主要是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作者調動誇張、比擬、想象、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法來描繪胡旋女的舞蹈場面,從開始“弦鼓一聲雙袖舉”,一直到結束“曲終再拜謝天子”。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轉這個胡旋舞的主要特徵。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其旋轉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而且飛快地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千匝萬周無已時”。 有人將詩中形容胡旋舞舞動速度之快的“奔車輪緩旋風遲”,誤解為在車輪上跳舞。從現存史料看,胡旋應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風焉”。

  許多歷史記載也多突出這點,如杜佑《通典》說胡旋舞 “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舊唐書·安祿山傳》說 安祿山“作胡旋舞疾如風焉”。元稹的《胡旋女》描繪這一特點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笡波海,迴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此段的最

  後一句“天子為之微啟齒”是個過渡,由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過渡到批判君王對胡旋舞的沉溺,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從而導致禍亂,唐帝國由盛轉衰。

  第二層從“胡旋女,出康居”到“死棄馬嵬念更深”。主要寫玄宗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由此導致的安史之亂。先交代胡旋女是從西域的康國。說她們是被小國之君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千里迢迢來到長安。然後,詩人筆鋒一轉,指出從康居來的胡旋女無法與中原的胡旋者“鬥妙爭能”。“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是說天寶末年社會風氣逆轉,百官和民間皆以學胡旋舞為時尚。“中有太真外祿山”以下八句則點出君主的喜愛是導致這種喜習胡風胡舞習尚的根源。特別點出玄宗寵愛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祿山胡旋迷君眼”,“貴妃胡旋惑君心”是導致國家由治變亂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其中“死棄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義更為深刻:它不僅暗示玄宗賜死楊貴妃是迫於無奈,也道出玄宗沉溺於歌舞的結局是既誤國又害己。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對這“念更深”過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這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即探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批判當年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於胡旋舞導致安史之亂。

  第三層,從“從茲地軸天維轉”到結尾四句詩人認為,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難,“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接著,點破創作主旨,勸誡胡旋女不要只顧著跳舞;也來唱一唱我寫的這首詩,給天子一些啟示,讓明君領悟這個歷史教訓。作者不直接勸誡憲宗,而是對胡旋女發話,這是一種婉曲的表達方式。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結尾直接譴責玄宗和直接告誡憲宗:“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表現手法要婉曲一些。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對於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安祿山,都善跳胡旋舞。寫此詩的目的也是在探討安史之亂為何會發生?唐王朝如何會由開元盛世倒轉“地軸天維”,由盛轉衰的。

  

參考資料:


賞析

  《胡旋女》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子為之微啟齒”,共十句。主要是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作者調動誇張、比擬、想象、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法來描繪胡旋女的舞蹈場面,從開始“弦鼓一聲雙袖舉”,一直到結束“曲終再拜謝天子”。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轉這個胡旋舞的主要特徵。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其旋轉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而且飛快地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千匝萬周無已時”。 有人將詩中形容胡旋舞舞動速度之快的“奔車輪緩旋風遲”,誤解為在車輪上跳舞。從現存史料看,胡旋應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風焉”。

  許多歷史記載也多突出這點,如杜佑《通典》說胡旋舞 “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舊唐書·安祿山傳》說 安祿山“作胡旋舞疾如風焉”。元稹的《胡旋女》描繪這一特點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笡波海,迴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此段的最

  後一句“天子為之微啟齒”是個過渡,由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過渡到批判君王對胡旋舞的沉溺,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從而導致禍亂,唐帝國由盛轉衰。

  第二層從“胡旋女,出康居”到“死棄馬嵬念更深”。主要寫玄宗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由此導致的安史之亂。先交代胡旋女是從西域的康國。說她們是被小國之君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千里迢迢來到長安。然後,詩人筆鋒一轉,指出從康居來的胡旋女無法與中原的胡旋者“鬥妙爭能”。“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是說天寶末年社會風氣逆轉,百官和民間皆以學胡旋舞為時尚。“中有太真外祿山”以下八句則點出君主的喜愛是導致這種喜習胡風胡舞習尚的根源。特別點出玄宗寵愛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祿山胡旋迷君眼”,“貴妃胡旋惑君心”是導致國家由治變亂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其中“死棄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義更為深刻:它不僅暗示玄宗賜死楊貴妃是迫於無奈,也道出玄宗沉溺於歌舞的結局是既誤國又害己。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對這“念更深”過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這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即探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批判當年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於胡旋舞導致安史之亂。

  第三層,從“從茲地軸天維轉”到結尾四句詩人認為,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難,“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接著,點破創作主旨,勸誡胡旋女不要只顧著跳舞;也來唱一唱我寫的這首詩,給天子一些啟示,讓明君領悟這個歷史教訓。作者不直接勸誡憲宗,而是對胡旋女發話,這是一種婉曲的表達方式。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結尾直接譴責玄宗和直接告誡憲宗:“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表現手法要婉曲一些。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對於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安祿山,都善跳胡旋舞。寫此詩的目的也是在探討安史之亂為何會發生?唐王朝如何會由開元盛世倒轉“地軸天維”,由盛轉衰的。

  

參考資料:


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