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禮部尚書巎子山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劉鶚

神仙亦時有,公子間時無。公子世豈無,不如公讀書。

神情俊朗自仙骨,清淑之氣鍾扶輿。娟娟夜月明瑤瑜,燦燦秋水涵芙蕖。

既不愛臂鷹逐兔馳飛菟,又不喜楊花撲帳斟流酥。

心之所樂者,左置史,右列圖。筆床茶灶勝具俱,衣冠文物來群儒。

清宵管絃罷歌舞,白晝翰墨供歡娛。列職於春官,復能以禮樂致主於唐虞。

主上眷顧桓渠渠,功臣世胄有如此。風雨喬木清敷腴,公子可謂間世無。

且聞有巙山,乃是公所居。清泉白石日輝潔,幽花野草春扶疏。

山中桃李亦仙品,風月迥與人間殊。公猶神仙山蓬壺,惟公與山聞京都。

蹇予抱大拙,來此亦已久。既不能彈鋏乾田文,又不能學求齊以吹竽。

世尚誇詐吾迂闊,吾篤信義人浮虛。鑿圓枘方,齟齬不相入。

旦夕惟有食破硯,邇來冰凍硯亦枯。然亦甘崎嶇,樂此無怨籲。

進退必以正,求為聖人徒。聞公高誼壓千古,所以願曳侯門裾。

其足非趑趄,其口非囁嚅,其詩非狂亦非諛。嘗聞昌黎言,以為古來王公佈衣前後常相須。

乃可千載垂名譽,吾意若此公躊躇,遇與不遇天何如?

詩人劉鶚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劉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鍊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