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讚美 愛情 追悼 亡妻

譯文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註釋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
鸞(luán)扇:上面繡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庾信《和樂儀同苦熱詩》:“思為鸞翼扇,願備明光宮。”
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繡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
爭將:怎把。
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
一度:一次。

參考資料:

1、黃世中 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754-756 2、孫建軍,等 主編.《全唐詩》選注 (1-1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01月第1版:3829-3830 3、林仕億 選注.愛情詩精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年:187 4、宮南 著.李商隱詩百首譯註.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103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象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象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參考資料:
1、黃世中 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754-756

2、宮雲維 編著.情詩三百首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261-262

3、鄭在瀛 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匯注匯校.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572

4、仇仲謙,沈國華,等.愛情詩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181-182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參考資料:
1、黃世中 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754-756

2、宮雲維 編著.情詩三百首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261-262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象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象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參考資料:
1、黃世中 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754-756

2、宮雲維 編著.情詩三百首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261-262

3、鄭在瀛 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匯注匯校.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572

4、仇仲謙,沈國華,等.愛情詩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181-182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參考資料:
1、黃世中 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754-756

2、宮雲維 編著.情詩三百首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261-262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