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詞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王建

精衛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願我身死子還生!

寫人 神話 抒情

譯文

譯文
精衛啊精衛,是誰讓你來填平這大海?看那海邊蒼青的石子木塊累累堆積!
你誓要將大海填平變成枯池,海中的魚龍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麼?
你口喙傷痕累累皆因銜取堅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沒有了完整枝丫!
你早晚在枝頭和大海里來回奔波,你不辭辛苦勞碌,奮飛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殘時時墮落在海里。
高山的木石沒有搬盡,洶湧的大海還未填平,真希望當初是我淹死而你得以生還。

註釋
磊磊:山石眾多而委積的樣子。
但得:只要。
何所為:做什麼。
穿:破。
空:僅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相較其他詩人寫精衛的詩歌,本詩視角新穎,不是對精衛本身進行評價,而是就其填海這一行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對精衛因為填海而奔波勞累、傷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對精衛填海這一傷及無辜、毀壞草木的行為提出質疑,同時流露出作者無限悲憫的博大情懷。

  詩歌首句“精衛誰教爾填海”,表面看是提問,實則是質疑,明知故問,因為誰都知道精衛填海是為了復仇,報“溺亡”之仇。但這一問,更能引起讀者對填海這一行為的思考。接下來,作者就圍繞著“填海”為讀者呈現四幅畫面:

  第一幅:“海邊石子青磊磊”。這是實景描繪,海邊,石子堆積如山。這是精衛填海的憑藉,石子之多,足見精衛填海的決心。

  第二幅:“海中魚龍何所為”。這是虛景假設,寫填海後果。海被填平後,海中魚龍如涸轍之鮒般陷入困境,無處求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無辜的魚龍,作者明知故問的緣由逐漸顯現。

  第三幅:“山中草木無全枝”。先來一句過渡。第五句“口穿豈為空銜石”照應第二句“海邊石子青磊磊”,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作者的視角從海邊轉向山上,然後又是一幅實景描繪,再寫填海後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僅是魚龍,還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問的緣由進一步顯現。

  第四幅:“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這幅圖景是虛實結合,再寫填海後果。虛寫精衛因填海而奔波勞累、遍體鱗傷。“朝”“暮”多為想象,互文見義,但虛中有實,突出精衛奔波勞累;“口穿”“羽折“”墮水”為實寫之詞,實中有虛,寫精衛的遍體鱗傷。對精衛填海的行為,作者是理解的,畢竟大海是造成悲劇的元凶;對精衛填海時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飽含悲憫之情的,畢竟精衛有仇報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這四幅畫面,寫填海後果,也是作者悲憫之情的蓄積過程,從傷及無辜到自傷,填海的傷害達到極點,詩人的悲憫之情也達到了極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相較其他詩人寫精衛的詩歌,本詩視角新穎,不是對精衛本身進行評價,而是就其填海這一行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對精衛因為填海而奔波勞累、傷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對精衛填海這一傷及無辜、毀壞草木的行為提出質疑,同時流露出作者無限悲憫的博大情懷。

  詩歌首句“精衛誰教爾填海”,表面看是提問,實則是質疑,明知故問,因為誰都知道精衛填海是為了復仇,報“溺亡”之仇。但這一問,更能引起讀者對填海這一行為的思考。接下來,作者就圍繞著“填海”為讀者呈現四幅畫面:

  第一幅:“海邊石子青磊磊”。這是實景描繪,海邊,石子堆積如山。這是精衛填海的憑藉,石子之多,足見精衛填海的決心。

  第二幅:“海中魚龍何所為”。這是虛景假設,寫填海後果。海被填平後,海中魚龍如涸轍之鮒般陷入困境,無處求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無辜的魚龍,作者明知故問的緣由逐漸顯現。

  第三幅:“山中草木無全枝”。先來一句過渡。第五句“口穿豈為空銜石”照應第二句“海邊石子青磊磊”,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作者的視角從海邊轉向山上,然後又是一幅實景描繪,再寫填海後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僅是魚龍,還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問的緣由進一步顯現。

  第四幅:“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這幅圖景是虛實結合,再寫填海後果。虛寫精衛因填海而奔波勞累、遍體鱗傷。“朝”“暮”多為想象,互文見義,但虛中有實,突出精衛奔波勞累;“口穿”“羽折“”墮水”為實寫之詞,實中有虛,寫精衛的遍體鱗傷。對精衛填海的行為,作者是理解的,畢竟大海是造成悲劇的元凶;對精衛填海時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飽含悲憫之情的,畢竟精衛有仇報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這四幅畫面,寫填海後果,也是作者悲憫之情的蓄積過程,從傷及無辜到自傷,填海的傷害達到極點,詩人的悲憫之情也達到了極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