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相思·寄懷少穆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鄧廷楨

百五佳期過也未?但笳吹,催千騎。看珠澥盈盈分兩地。君住也,緣何意?儂去也,緣何意?
召緩徵和醫並至。眼下病,肩頭事,怕愁重如春擔不起。儂去也,心應碎!君住也,心應碎!

贈別 抒情

賞析

  詞的上片“百五佳期過也未”,清明寒食時節,柳絮千條,陰雨霏霏,更容易惹出愁緒萬端。然而今年更是不同,詞人所遇之事,使他更平添愁緒百倍。詞的上片徐徐寫出事情根由,接著描寫軍笳聲起,催動千騎,然而這千萬鐵騎卻並非去浴血疆場,而是調防。詞人原任兩廣總督,直接負責查禁洋船,禁燬鴉片事。後清廷將他調任兩江總督,由林則徐繼任其職。“看珠澥盈盈分兩地”即指這件事。一條珠江,竟將兩人隔離兩地。儘管林則徐是詞人好友,且又是禁菸驍將,但自已失去了與帝國主義對壘、失去了為國家、人民效力的機會,總不免心中萬分惆悵,不免對朝廷不滿。詞中連用兩個問句:“君住也,緣何意?儂去也,緣何意?”,表現了這種強烈情緒。詞人由於這種惱人的複雜情緒縈繞於懷,以至連時日都搞不清楚,不知“百五佳期過也未”了。

  詞的下片著重表現詞人對國事的感嘆。“召緩徵和醫並至”,這是暗喻當時朝廷忽而想和,忽而想戰,舉棋不定的狀況。當時朝廷大臣琦善、伊里布之流十分害怕英帝國主義的武力,極力主和,而朝廷則在戰和之間拿不定主意,就如病篤亂投醫,忽而請這個醫生醫治,忽而請那個醫生醫治,莫哀一是。朝廷如此,詞人“眼下病,肩頭事。怕愁重如春擔不起”,以國事為己任,這是沉重的擔子。然而這個擔子倒是好擔,就是朝廷不允許他來擔這擔子,唯留下沉重的“愁”字,卻叫詞人感到難以擔起,只有將這滿腔國愁留於心底。既有能力,也有強烈的慾望要去擔當國事的重任,然而卻為朝廷所不允許,詞人的心境可想而知。於是在詞的結尾,詞人不由自主地發出“心應碎”的喊聲。結句和上片結束處的句式完全一樣,這當然是詞牌所規定的,但詞人有意將詞語和句意重複,造成反覆、強調的效果,這卻又是表現內容的需要了。去留兩依依,詞人與林則徐之所以兩愁相對,正由於他們都先天下之憂而憂,為國家和民族的存亡憂心如焚;正因為他們眼見朝廷的暖昧態度,感到國事漸不可為而哀傷至切。

  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除“召緩徵和醫並至”是唯一用典處,其餘都明白如家常語,讀來絲毫不覺隔膜。詞寫憂愁意緒卻不使人感到消沉,表現的是熱血男兒之愁,因此充滿陽剛之氣,即使愁也顯得激烈,即使愁也顯得豪壯,也能催發人的悲憤激昂之氣。

參考資料:

1、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216頁

創作背景

  道光二十年(1840年),詞人在福建聽到投降派琦善奉命去天津海口向英軍求和的訊息後,寫下這首詞送給林則徐,以抒發了憂國的悲憤和憶念戰友的情懷。  

參考資料:
1、傅德岷,李書敏主編.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鑑賞大辭典 先秦-1949:重慶出版社,1997.07:第306頁

賞析

  詞的上片“百五佳期過也未”,清明寒食時節,柳絮千條,陰雨霏霏,更容易惹出愁緒萬端。然而今年更是不同,詞人所遇之事,使他更平添愁緒百倍。詞的上片徐徐寫出事情根由,接著描寫軍笳聲起,催動千騎,然而這千萬鐵騎卻並非去浴血疆場,而是調防。詞人原任兩廣總督,直接負責查禁洋船,禁燬鴉片事。後清廷將他調任兩江總督,由林則徐繼任其職。“看珠澥盈盈分兩地”即指這件事。一條珠江,竟將兩人隔離兩地。儘管林則徐是詞人好友,且又是禁菸驍將,但自已失去了與帝國主義對壘、失去了為國家、人民效力的機會,總不免心中萬分惆悵,不免對朝廷不滿。詞中連用兩個問句:“君住也,緣何意?儂去也,緣何意?”,表現了這種強烈情緒。詞人由於這種惱人的複雜情緒縈繞於懷,以至連時日都搞不清楚,不知“百五佳期過也未”了。

  詞的下片著重表現詞人對國事的感嘆。“召緩徵和醫並至”,這是暗喻當時朝廷忽而想和,忽而想戰,舉棋不定的狀況。當時朝廷大臣琦善、伊里布之流十分害怕英帝國主義的武力,極力主和,而朝廷則在戰和之間拿不定主意,就如病篤亂投醫,忽而請這個醫生醫治,忽而請那個醫生醫治,莫哀一是。朝廷如此,詞人“眼下病,肩頭事。怕愁重如春擔不起”,以國事為己任,這是沉重的擔子。然而這個擔子倒是好擔,就是朝廷不允許他來擔這擔子,唯留下沉重的“愁”字,卻叫詞人感到難以擔起,只有將這滿腔國愁留於心底。既有能力,也有強烈的慾望要去擔當國事的重任,然而卻為朝廷所不允許,詞人的心境可想而知。於是在詞的結尾,詞人不由自主地發出“心應碎”的喊聲。結句和上片結束處的句式完全一樣,這當然是詞牌所規定的,但詞人有意將詞語和句意重複,造成反覆、強調的效果,這卻又是表現內容的需要了。去留兩依依,詞人與林則徐之所以兩愁相對,正由於他們都先天下之憂而憂,為國家和民族的存亡憂心如焚;正因為他們眼見朝廷的暖昧態度,感到國事漸不可為而哀傷至切。

  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除“召緩徵和醫並至”是唯一用典處,其餘都明白如家常語,讀來絲毫不覺隔膜。詞寫憂愁意緒卻不使人感到消沉,表現的是熱血男兒之愁,因此充滿陽剛之氣,即使愁也顯得激烈,即使愁也顯得豪壯,也能催發人的悲憤激昂之氣。

參考資料:

1、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216頁

創作背景

  道光二十年(1840年),詞人在福建聽到投降派琦善奉命去天津海口向英軍求和的訊息後,寫下這首詞送給林則徐,以抒發了憂國的悲憤和憶念戰友的情懷。  

參考資料:
1、傅德岷,李書敏主編.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鑑賞大辭典 先秦-1949:重慶出版社,1997.07:第306頁

詩人鄧廷楨
      鄧廷楨(1776-1846),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艦挑釁。後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陝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江蘇南京市有“鄧廷楨墓”可供瞻仰、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