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贈蒲衣子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屈大均

王郎好音能琵琶,千態萬恨歸邊沙。明妃紫臺作胡語,公主烏孫思漢家。

慷慨惟憑馬上樂,淒涼豈必軍中笳。新聲鼓出好詞曲,三日一調勞紅牙。

古詞元人百雜劇,新曲《牡丹》兼《浣紗》。伯龍紅友供繁弄,酒酣一唱三諮嗟。

改調高彈颯風雨,攢點忽似更蝦蟆。手搊口歌聲若一,絲肉粉飄如飛花。

小聲吹裂漆篳篥,大聲摻亂漁陽撾。自矜琵琶與琴應,眩精駭耳非淫哇。

一一暉音合清濁,上腔下柱同整斜。十指絕光若驚電,雙袖奮影爭流霞。

亂擊空中白翎雀,橫奔塞上拳毛騧。毛血淋漓盡揮灑,又如胡漢相紛拿。

大雷小雷響四迸,天驚石破愁女媧。兒女呢呢不得語,恩怨爾汝潛相加。

緩調平弦有時倦,掩抑奇態嫌■

詩人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樑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字翁山、介子,號萊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為僧,中年仍改儒服。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