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鑄鑑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沈括

  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鑑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鑑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鑑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鑑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鑑,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鑑,鑑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鑑承日光,則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鑑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餘家有三鑑,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鑑光透,其他鑑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哲理 故事

譯文

譯文
  古人制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一旦得到古時的鏡子,一律刮磨使鏡面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為什麼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緣故啊。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型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註釋
鑄:製造。
鑑:鏡子。
則:就,便。
令:使,讓。
微:略微。
而:卻,但是,錶轉折。
納:獲得。
比:一旦。
師曠:春秋時期著名樂師。
所以:……的原因。
故:所以,因此。
全:完全,都。
差:略微。
原:推究。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