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秦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燒痕。
千點湘妃枝上淚,一聲杜宇水邊魂。
遙憐鴻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賊負恩。
粉堞女牆都已盡,恍如陶侃夢天門。

庖煙起處認孤村,天色清寒不見痕。
車輞湖邊梅濺淚,壺公祠畔月銷魂。
封疆盡是春秋國,廟食多懷將相恩。
試問李斯長嘆後,誰牽黃犬出東門。

歷史 懷古

譯文

譯文
茫茫的汝水繞蔡州城北流過,曲如弧形,田野發青,淹沒了荒草被燒後留下的痕跡。
一千點舜帝的妃子灑在竹枝上的眼淚,一聲死後化為杜鵑的杜宇的哀鳴。
對鴻隙陂的漲溢為害而感到憐惜,還在想唐憲宗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據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城牆都已經化為灰燼,彷彿東晉大臣陶侃,後來成為了八州都督。

炊煙升起的地方是一個孤立的村莊,天色寒冷,不留一點雲的痕跡。
車輞湖邊的梅花,如濺起的淚水,壺公觀畔的月亮也更加銷魂。
蔡州疆域內多是春秋時的古國之地,蔡州有大量將相的公廟,供人緬懷。
想問李斯臨刑時發出長嘆以後,是誰牽著黃狗出東城門。

註釋
太守向公:指向宗回,字子發,時任蔡州太守,有治績。向有“登樓眺望”詩,此為次其韻而作。一說,向宗回為“郡將”“團練”。
汝(rǔ)水抱城根:汝水繞蔡州城北流過,曲如弧形,故蔡州亦稱懸瓠城。
野色:田野之色。
偷春:謂偷春色而先發青。
燒痕:指荒草被燒後留下的痕跡。
湘妃枝上淚:指傳說中舜帝的妃子灑在竹枝上的眼淚。據張華《博物志》載,舜南巡,駕崩於蒼梧,二妃奔葬,哭帝極哀,淚染湘竹,竹為之斑。妃死後為湘水神,染淚的斑竹亦名湘妃竹。
杜宇:相傳為古蜀帝名,死後其魂魄化為杜鵑,嗚聲悲苦,啼血乃止。
鴻隙陂:一作鴻池陂、鴻卻陂,故址在河南汝南縣治東南,跨汝河,容納淮北諸水,滋潤州郡沃土,然亦漲溢為害。
穿路:這裡指陂水潰溢為害。
元和賊:指唐憲宗元和年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據蔡州而反叛,曾擅改汝水故道,為害百姓,後為李想所討滅。事見《新唐書·李想傳》。
女牆:城牆上呈凹凸形的短牆,也稱女兒牆。
陶侃(kǎn):東晉大臣。《晉書·陶侃傳》有陶侃“少時夢生八翼而上天門”,後來“位至八州都督”的傳說。
庖(páo)煙:指炊煙。
車輞(wǎng)湖:湖名,因形如車輞而得名。
壺公祠(cí):即壺公觀。壺公,傳說中的仙人。
封疆盡是春秋國:意謂蔡州疆域內多是春秋時的古國之地。秦觀《汝水漲溢說》雲:“諸邑皆春秋時沈江道柏之國。”
廟食:蔡州有狄樑公廟,祀狄仁傑;有李太尉廟,祀李想。秦觀於蔡州教授任上,曾代州守為文以祭告以上先賢。
試問李斯長嘆後,誰牽黃犬出東門:李斯為上蔡人,官至秦朝宰相,後遭趙高誣陷,被腰斬於咸陽市中。臨刑時,李斯顧謂其中子日:“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參考資料:

1、劉尊明編選.秦觀集:鳳凰出版社,2007.10:59-60 2、吳昌恆 等.古今漢語實用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659-660

賞析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後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汝水“抱城”奔流的勢頭和火種田中的“燒痕”換新綠的場景,告訴人們:春色被“偷”到人間,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與災情回憶結合起來。“湘妃淚”、“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散人亡,拭淚招魂的悽慘情狀。詩人眼中見到的修竹影,耳邊聽到的子規聲,喚起他對災民的深切同情。千萬點血淚,一聲聲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災,無家可歸,慘不忍睹的鏡頭,如同就在詩人眼前。五六句回顧了造成水災的歷史根源:漢代、唐代留下的隱患和禍根。前句指西漢末年翟方進為相,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下句指唐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雖為李愬討平,卻貽禍無窮。這些往事,追想起來,都是令詩人哀傷憤慨的。七八句說城堞傾圮已盡,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詩人以陶侃來擬向宗回,祝願他像陶侃那樣,為鞏固趙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詩開頭兩句展開了一幅郊野蕭條景象的素描:炊煙裊裊,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點也看不見。洪水給汝南人民帶來的後果,還未消除。三四句寫汝南兩個名勝車網湖和壺公祠的傍晚景色。湖邊梅花盛開,祠畔明月初上,風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災情,詩人記憶猶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觸景傷情,淚濺魂銷。這景況和詩人同時之作“風將沉燎縈歌扇,雪帶梅香上舞衣”(《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風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說汝南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時代,它就是蔡、沈等國的封地,頗多“先賢”,人們立廟祭祀以示追懷“恩”澤。七八句則從另一角度指出:歷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屬蔡州)這樣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卻終遭殺戮之禍。詩人以提問的口氣,把李斯臨刑時“牽黃犬出上蔡東門”的“長嘆”反說出來(《史記·李斯列傳》),意在從他身上引出經驗教訓。

  這組詩表現了汝南的地理歷史概況,卻各有特點。第一首詩,上半部分寫人民重建家園的辛勤勞動和水患帶來的嚴重後果,下半部分指斥漢、唐兩朝當國宰相和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對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寫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帶有燒痕,詩人主要藉助“燒痕”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偷”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千點”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於無人處寫出人來。它既有烘托前兩句的作用,也能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遙憐”二句由漢代的昏庸宰相說到唐代的亂臣賊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陶侃夢天門”的祝願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而第二首詩,上半部分寫水災之後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時代已是封疆之國和恩澤民眾的將相祠廟依然受人供奉,表現出這裡民風淳樸,並引李斯之事為戒。這對太守向宗回也有諷勸作用。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庖煙”二句寫詩人通過炊煙遙認孤村,主要借“庖煙”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認”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車網”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國說到廟食的將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寫李斯“牽黃犬”的“長嘆”,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詩中說,古代的將相之所以到後來仍然受到祭祀,是因為恩及於民,作者勸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觀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請他代撰境內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見對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樓眺望時,他的次韻之作,詠史憫時,發了很多感慨。這首詩能擺脫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參考資料:

1、陶道恕.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12-614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觀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時之作。文中所作介紹,對了解此詩寫作背景,很有幫助。詩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時,由郡城地理形勢、眼前景物生髮出有關歷史與現實的感嘆。   

參考資料:
1、陶道恕.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12-614

賞析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後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汝水“抱城”奔流的勢頭和火種田中的“燒痕”換新綠的場景,告訴人們:春色被“偷”到人間,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與災情回憶結合起來。“湘妃淚”、“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散人亡,拭淚招魂的悽慘情狀。詩人眼中見到的修竹影,耳邊聽到的子規聲,喚起他對災民的深切同情。千萬點血淚,一聲聲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災,無家可歸,慘不忍睹的鏡頭,如同就在詩人眼前。五六句回顧了造成水災的歷史根源:漢代、唐代留下的隱患和禍根。前句指西漢末年翟方進為相,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下句指唐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雖為李愬討平,卻貽禍無窮。這些往事,追想起來,都是令詩人哀傷憤慨的。七八句說城堞傾圮已盡,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詩人以陶侃來擬向宗回,祝願他像陶侃那樣,為鞏固趙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詩開頭兩句展開了一幅郊野蕭條景象的素描:炊煙裊裊,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點也看不見。洪水給汝南人民帶來的後果,還未消除。三四句寫汝南兩個名勝車網湖和壺公祠的傍晚景色。湖邊梅花盛開,祠畔明月初上,風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災情,詩人記憶猶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觸景傷情,淚濺魂銷。這景況和詩人同時之作“風將沉燎縈歌扇,雪帶梅香上舞衣”(《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風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說汝南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時代,它就是蔡、沈等國的封地,頗多“先賢”,人們立廟祭祀以示追懷“恩”澤。七八句則從另一角度指出:歷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屬蔡州)這樣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卻終遭殺戮之禍。詩人以提問的口氣,把李斯臨刑時“牽黃犬出上蔡東門”的“長嘆”反說出來(《史記·李斯列傳》),意在從他身上引出經驗教訓。

  這組詩表現了汝南的地理歷史概況,卻各有特點。第一首詩,上半部分寫人民重建家園的辛勤勞動和水患帶來的嚴重後果,下半部分指斥漢、唐兩朝當國宰相和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對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寫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帶有燒痕,詩人主要藉助“燒痕”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偷”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千點”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於無人處寫出人來。它既有烘托前兩句的作用,也能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遙憐”二句由漢代的昏庸宰相說到唐代的亂臣賊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陶侃夢天門”的祝願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而第二首詩,上半部分寫水災之後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時代已是封疆之國和恩澤民眾的將相祠廟依然受人供奉,表現出這裡民風淳樸,並引李斯之事為戒。這對太守向宗回也有諷勸作用。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庖煙”二句寫詩人通過炊煙遙認孤村,主要借“庖煙”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認”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車網”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國說到廟食的將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寫李斯“牽黃犬”的“長嘆”,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詩中說,古代的將相之所以到後來仍然受到祭祀,是因為恩及於民,作者勸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觀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請他代撰境內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見對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樓眺望時,他的次韻之作,詠史憫時,發了很多感慨。這首詩能擺脫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參考資料:

1、陶道恕.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12-614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觀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時之作。文中所作介紹,對了解此詩寫作背景,很有幫助。詩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時,由郡城地理形勢、眼前景物生髮出有關歷史與現實的感嘆。   

參考資料:
1、陶道恕.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12-614

詩人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