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寫景 傷春 抒情 孤寂 羈旅

譯文

譯文
水池上到處漂著落花柳絮,春天到哪裡去了?孤寂的旅館內悄無人聲,夢中的我正行走在灑滿月光的湖堤上,突然夢斷人醒。傷心至極,只好坐聽窗外五更時分的風雨。

註釋
夢斷:夢醒。
無緒:沒有興致。

參考資料:
1、王德明,鄧義昌.《宋詞小令精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33

2、韓文寧.《經典古詞100首》.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85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參考資料:
1、姚蓉,王兆鵬.《秦觀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98

賞析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池上”一問橫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著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心自然會湧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閒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孤館”“夢斷”二句,正是表現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才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的美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作者無窮的哀傷。

  於是詞人孤寂地坐著,靜靜地感受著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無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複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如夢令》這一詞調的命名,正是因為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為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為含蓄深沉,絲毫不遜於前人後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徵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後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參考資料:

1、劉石.《宋詞鑑賞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1:393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參考資料:
1、姚蓉,王兆鵬.《秦觀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98

賞析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池上”一問橫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著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心自然會湧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閒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孤館”“夢斷”二句,正是表現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才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的美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作者無窮的哀傷。

  於是詞人孤寂地坐著,靜靜地感受著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無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複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如夢令》這一詞調的命名,正是因為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為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為含蓄深沉,絲毫不遜於前人後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徵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後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參考資料:

1、劉石.《宋詞鑑賞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1:393

詩人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