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脣·桃源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失意 生活

譯文

譯文
醉酒後蕩著小船,任流水引著輕舟飄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裡。兩岸重巒疊嶂,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註釋
塵緣:佛教名詞。佛經中把色、聲、香、味、觸、法稱作 “六塵”。以心攀緣六塵,遂被六塵牽累,故名。
亂紅:落花。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參考資料:
1、俞朝剛 、 周航.全宋詞精華 (二):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頁

2、陸林.宋詞 白話解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99頁

創作背景

  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章惇握政伊始,即廣興黨籍,大肆打擊元祐時舊黨的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謫,秦觀也未能倖免。秦觀始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屬湖南)。這一連串巨大的打擊使得他陷入一種蒙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濃重悲哀之中。這首《點絳脣·桃源》當作於秦觀被貶途中或貶居郴州時。  

參考資料:
1、陳緒萬、李德身、駱守中.《唐宋元小令鑑賞辭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第253頁

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醉中想象自己泛舟進入桃花源,醒後因身受官府羈絆而抱恨,隱寓嚮往仙境而天涯無路的苦境;下片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詞人黯淡、感傷的心境。起筆寓情於景,境界清麗;接著忽而轉折,情辭悲苦;過片承上深入,渾化無跡,景色慘淡;結末景語淡出,情辭悽楚。全詞委曲含蓄,耐人尋味。

  上片首二句確乎有似於《桃花源記》的開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把讀者帶到一個優美的境界,這兒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在醉鄉,且是信流而行,這眼前一片春花爛漫的世界當是個偶然發現。又似乎是一個好夢:“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好事近·夢中作》)一種愉悅的心情也就見於如此平淡的語言之外。

  同時而起的,卻又有一陣深切的遺憾:“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塵緣”自是相對仙源靈境而言的。“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那“名韁利鎖”,正是塵緣的具體內容之一。此處只說“塵緣相誤”,隱去正意,便覺空靈蘊藉,正所謂“以不犯本位為高”(《藝概》卷四)。三、四句與前二句,一喜一慨,詞情便搖曳生姿,使人為之情移。

  下片一連四句寫景,沒有用力痕跡,俱屬常語淡語之類。然而“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卻鉤勒出一幅“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雲》)一樣的“銷魂”的黃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給人天涯之感。緊接一句“山無數”,與“煙水茫茫”呼應,構成“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界,這就與上片“塵緣相誤”二句有了內在的聯絡,過片而不斷曲意。值此迷惘之際,忽然風起,出現“亂紅如雨”的蕭颯景象,原來是殘春時節了。一句一景,蟬聯而下,音節急促,恰狀出人情之危苦。

  合起來,這幾句又造成一個山重水複、風起花落、春歸酒醒、日暮途遠的渾成完整的意境。如此常語淡語,使人“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評秦詞)。雖然沒有明寫欲歸之字,而欲歸之意在在皆是。結句卻又出人意外地轉折出欲歸不得之意:“不記來時路。”只說“不記”,更為耐味。雖是輕描淡寫,卻使人感到其情蘊深沉,曲折地反映出備受壓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在夢破後無路可走的深深悲愁。

  雖是寫“桃源”,由於處境與胸次各異,秦詞與陶詩風貌完全不同。“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陶澘筆下,處處流溢位一個精神上有所歸宿的人的自得情懷;而“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的秦觀筆下,卻時時糾結著個缺少精神支柱的失意者的迷惘與悲哀。這首小令以輕柔優美的調子開端,“塵緣”句以後卻急轉直下,一轉一深,不無危苦之辭,就很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心境。它自然能在千百年裡引起那為數不少的失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鳴。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隻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參考資料:

1、成綬臺,程式.《歷代長江詞曲賞析》:長江出版社,2009年:第53頁

創作背景

  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章惇握政伊始,即廣興黨籍,大肆打擊元祐時舊黨的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謫,秦觀也未能倖免。秦觀始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屬湖南)。這一連串巨大的打擊使得他陷入一種蒙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濃重悲哀之中。這首《點絳脣·桃源》當作於秦觀被貶途中或貶居郴州時。  

參考資料:
1、陳緒萬、李德身、駱守中.《唐宋元小令鑑賞辭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第253頁

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醉中想象自己泛舟進入桃花源,醒後因身受官府羈絆而抱恨,隱寓嚮往仙境而天涯無路的苦境;下片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詞人黯淡、感傷的心境。起筆寓情於景,境界清麗;接著忽而轉折,情辭悲苦;過片承上深入,渾化無跡,景色慘淡;結末景語淡出,情辭悽楚。全詞委曲含蓄,耐人尋味。

  上片首二句確乎有似於《桃花源記》的開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把讀者帶到一個優美的境界,這兒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在醉鄉,且是信流而行,這眼前一片春花爛漫的世界當是個偶然發現。又似乎是一個好夢:“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好事近·夢中作》)一種愉悅的心情也就見於如此平淡的語言之外。

  同時而起的,卻又有一陣深切的遺憾:“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塵緣”自是相對仙源靈境而言的。“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那“名韁利鎖”,正是塵緣的具體內容之一。此處只說“塵緣相誤”,隱去正意,便覺空靈蘊藉,正所謂“以不犯本位為高”(《藝概》卷四)。三、四句與前二句,一喜一慨,詞情便搖曳生姿,使人為之情移。

  下片一連四句寫景,沒有用力痕跡,俱屬常語淡語之類。然而“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卻鉤勒出一幅“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雲》)一樣的“銷魂”的黃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給人天涯之感。緊接一句“山無數”,與“煙水茫茫”呼應,構成“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界,這就與上片“塵緣相誤”二句有了內在的聯絡,過片而不斷曲意。值此迷惘之際,忽然風起,出現“亂紅如雨”的蕭颯景象,原來是殘春時節了。一句一景,蟬聯而下,音節急促,恰狀出人情之危苦。

  合起來,這幾句又造成一個山重水複、風起花落、春歸酒醒、日暮途遠的渾成完整的意境。如此常語淡語,使人“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評秦詞)。雖然沒有明寫欲歸之字,而欲歸之意在在皆是。結句卻又出人意外地轉折出欲歸不得之意:“不記來時路。”只說“不記”,更為耐味。雖是輕描淡寫,卻使人感到其情蘊深沉,曲折地反映出備受壓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在夢破後無路可走的深深悲愁。

  雖是寫“桃源”,由於處境與胸次各異,秦詞與陶詩風貌完全不同。“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陶澘筆下,處處流溢位一個精神上有所歸宿的人的自得情懷;而“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的秦觀筆下,卻時時糾結著個缺少精神支柱的失意者的迷惘與悲哀。這首小令以輕柔優美的調子開端,“塵緣”句以後卻急轉直下,一轉一深,不無危苦之辭,就很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心境。它自然能在千百年裡引起那為數不少的失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鳴。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隻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參考資料:

1、成綬臺,程式.《歷代長江詞曲賞析》:長江出版社,2009年:第53頁

詩人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