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賦清虛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強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長伴病僧齋。心似風吹香篆過,也無灰。
山上朝來雲出岫,隨風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歸來。

抒懷 人生 豁達

譯文

譯文
病起飲食無味,強吃效果也不佳。只好陪伴病僧,唸經長吃齋。心中一片虛空,似風吹香菸心頭過,也無一點灰。
早晨雲出山,隨風飄散一去未曾回。待到前村行雨了,就會自己歸來。

註釋
香篆:香炷,點燃時煙上升繚繞如篆文,故云。
出岫:出山,從山中出來。

參考資料:

賞析

  詞的上片寫病起後的心境。起句寫其不思飲食。言其想著強吃一點,效果卻不理想,身心狀況並沒多大起色。次句寫因應之策。言其既然“強欲加餐”效果不好,萬般無奈,只好陪伴病僧,長期吃齋唸經,託身佛門。第三句寫自己的心境。言此時此地,內心-片空虛,猶如繚繞的香菸從心頭飄過,連一點香灰也沒留下,真是萬念俱寂,了無塵心,遠離世界,清高極了,也淡泊極了,表達出作者超塵脫俗的情思。

  詞的下片寫獨坐停雲觀雲、體驗雲之出沒的理趣。“山上”句寫雲之出岫。陶淵明說:“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此處似化用其意,並以雲自比,言自己早年本來無心出去做官,以功名富貴,就像朝來“雲無心以出岫”,隨風飄流一樣,到處漂泊。“次第”二句從“鳥倦飛而知還”脫胎,言自己像出山之雲,行雨之後就應歸來一樣,自己出而做官,為霖為雨,以濟蒼生,晚來,也是應該的。言外之意是說,落職還鄉,也是一種歸宿,自慰,真可以說是淡泊以明志。這四句以“雲出岫”起,以“和歸來”結,完整地體現了“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葉夢得《避暑錄話》捲上說:“此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不能為此言也。”對於此詞所寫,我們也應作如是觀,應當說它表明了作者胸懷淡遠,不能以普通景語視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詞的上片寫病起後的心境。起句寫其不思飲食。言其想著強吃一點,效果卻不理想,身心狀況並沒多大起色。次句寫因應之策。言其既然“強欲加餐”效果不好,萬般無奈,只好陪伴病僧,長期吃齋唸經,託身佛門。第三句寫自己的心境。言此時此地,內心-片空虛,猶如繚繞的香菸從心頭飄過,連一點香灰也沒留下,真是萬念俱寂,了無塵心,遠離世界,清高極了,也淡泊極了,表達出作者超塵脫俗的情思。

  詞的下片寫獨坐停雲觀雲、體驗雲之出沒的理趣。“山上”句寫雲之出岫。陶淵明說:“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此處似化用其意,並以雲自比,言自己早年本來無心出去做官,以功名富貴,就像朝來“雲無心以出岫”,隨風飄流一樣,到處漂泊。“次第”二句從“鳥倦飛而知還”脫胎,言自己像出山之雲,行雨之後就應歸來一樣,自己出而做官,為霖為雨,以濟蒼生,晚來,也是應該的。言外之意是說,落職還鄉,也是一種歸宿,自慰,真可以說是淡泊以明志。這四句以“雲出岫”起,以“和歸來”結,完整地體現了“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葉夢得《避暑錄話》捲上說:“此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不能為此言也。”對於此詞所寫,我們也應作如是觀,應當說它表明了作者胸懷淡遠,不能以普通景語視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