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王安石

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
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
山月入鬆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
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寫景 抒懷 感慨

譯文

譯文
北固山就像是大海的門戶,橫亙天邊,晚煙朦朧中的沙岸,猶如杭州的西興鎮。
停泊的船上傳出陣陣悠揚的笛聲,遠處的樓臺已被夜色籠罩只看到閃爍的燈火。
松林中斑駁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間白浪騰湧,猶如積雪崩落。
突然想乘著木筏輕快出遊,去到那扶桑看一看,可惜不能實現。

註釋
次韻:猶言步韻,依原詩韻腳而作。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等名勝。原處於長江中,去金山靠船擺渡。至清代因泥沙淤積而與南岸相通。
天末:猶言天邊。
北固:北固山,在鎮江東北。三面臨江,北望海口,形勢險要,故稱“北固”。
西興:西興鎮,在今浙江蕭山境內,是王安石舊遊之地。
船舫(fǎng):指遊船。舫,船。
崩騰:波濤洶湧的樣子。
飄然:輕快的樣子。
乘桴(fú):乘著木筏。
扶桑:神話中日出的地方。

參考資料:

1、高克勤選注.王安石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08:第44頁 2、馬秀娟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王安石詩文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05:第71頁

賞析

  詩的首聯描寫了北固山像大海的門戶橫亙天邊;頷聯描寫了夜色中金山的所聞所見;頸聯描寫了月夜下的山上松林中;尾聯描寫了詩人想要乘著木筏去扶桑一遊的願望。此詩通過描繪金山及其周圍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詩人心中無限的感慨。全詩對偶精嚴,章法井然。

  該詩首聯橫空而來,從遠處落筆。遙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門戶,橫亙天邊。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現代近得多,唐、宋以後,大海逐漸東移二三百里,因此詩中稱北固為海門是符合當時情況的。金山與北固山遙相對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見,雖寫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見。句中“天末”、“海門”、“橫”等詞構成了巨集麗闊大的畫面,以如此渾厚豪健之筆為起調,遂令境界頓開。“煙中”一句由遠而及近,描寫眼前景物:晚煙朦朧中的沙岸,猶如杭州蕭山境內的西興鎮,相傳春秋時越范蠡築城於此,吳越曾在這裡鏖戰。這句中以沙岸與西興相比,可以想見江水拍岸,波浪翻滾的情形,大大豐富了詩意。

  “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祗見燈。”寫夜色中金山的所聞所見。金山古代處於江中,至清代才因泥沙淤積而與南岸相連,所以去金山的遊客都得靠船擺渡。這句說遊船已都停泊不開,但不時從船中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笛聲;遠處的樓臺消失在朦朧的夜色裡,只看到閃爍的燈火。這兩句一寫聲,一寫光,將夜間宿於金山的見聞生動地記錄了下來。鎮江扼江南、江北運河入江之口,是繁盛之地,自然是畫舫遊船、歌臺舞榭集中的地方。這兩句在寫景中表現了市井繁華之狀。

  “山月入鬆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來刻畫月色和江水:松林中斑駁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間白浪騰湧,猶如積雪崩落。從起句至此,六句都用對仗,然其對法各不相同,首聯以遠近虛實為對,海門為遠,沙岸為近,北固是實,西興是虛。頷聯以所見與所聞為對,而插入“已無”、“遠有”,“猶”、“只”等虛詞,令句子音調流美,有唱嘆之致。頸聯以比喻為對,用了修辭中所謂暗喻的手法,不明言月如碎金,水如崩雪,而以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出來。

  “飄然欲作乘浮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則是由景而生髮的感慨,詩人有意宕開一筆,不寫景而寫情,使結句的意味更深。詩人面對著如此高曠的景色,忽發奇想,欲飄然乘著木筏而去天盡頭的扶桑一遊。詩人深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真想拋棄世間的一切名韁利鎖,遨遊於神仙世界,與蘇軾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相同。然而“恨未能”三字,又令詩境從想象跌回到現實。這兩句雖是順著上文而發的感喟,增加了景色的魅力,然而結合《論語》上“道不行”的說法與詩中“恨未能”一語,約略可見其中也不無深意。

  全詩先闊大之景、實在之景,後虛化之景、近處之景,聲色具備,層次井然。格律亦精整,且無“次韻”之作常見的拘謹板滯之病。

參考資料:

1、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250-251頁 2、王兆鵬,黃崇浩編選.王安石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71-72頁

創作背景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王安石長弟王安國賜進士及第,時安國以詩才名聞一時,與王安石唱和最多,安國曾為其兄王安石寫下詩作《金山會宿詩寄親友》,詩文讀後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次韻詩來表達自己內心對安國的情感。   

參考資料:
1、高克勤選注.王安石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08:第44頁

賞析

  詩的首聯描寫了北固山像大海的門戶橫亙天邊;頷聯描寫了夜色中金山的所聞所見;頸聯描寫了月夜下的山上松林中;尾聯描寫了詩人想要乘著木筏去扶桑一遊的願望。此詩通過描繪金山及其周圍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詩人心中無限的感慨。全詩對偶精嚴,章法井然。

  該詩首聯橫空而來,從遠處落筆。遙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門戶,橫亙天邊。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現代近得多,唐、宋以後,大海逐漸東移二三百里,因此詩中稱北固為海門是符合當時情況的。金山與北固山遙相對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見,雖寫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見。句中“天末”、“海門”、“橫”等詞構成了巨集麗闊大的畫面,以如此渾厚豪健之筆為起調,遂令境界頓開。“煙中”一句由遠而及近,描寫眼前景物:晚煙朦朧中的沙岸,猶如杭州蕭山境內的西興鎮,相傳春秋時越范蠡築城於此,吳越曾在這裡鏖戰。這句中以沙岸與西興相比,可以想見江水拍岸,波浪翻滾的情形,大大豐富了詩意。

  “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祗見燈。”寫夜色中金山的所聞所見。金山古代處於江中,至清代才因泥沙淤積而與南岸相連,所以去金山的遊客都得靠船擺渡。這句說遊船已都停泊不開,但不時從船中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笛聲;遠處的樓臺消失在朦朧的夜色裡,只看到閃爍的燈火。這兩句一寫聲,一寫光,將夜間宿於金山的見聞生動地記錄了下來。鎮江扼江南、江北運河入江之口,是繁盛之地,自然是畫舫遊船、歌臺舞榭集中的地方。這兩句在寫景中表現了市井繁華之狀。

  “山月入鬆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來刻畫月色和江水:松林中斑駁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間白浪騰湧,猶如積雪崩落。從起句至此,六句都用對仗,然其對法各不相同,首聯以遠近虛實為對,海門為遠,沙岸為近,北固是實,西興是虛。頷聯以所見與所聞為對,而插入“已無”、“遠有”,“猶”、“只”等虛詞,令句子音調流美,有唱嘆之致。頸聯以比喻為對,用了修辭中所謂暗喻的手法,不明言月如碎金,水如崩雪,而以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出來。

  “飄然欲作乘浮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則是由景而生髮的感慨,詩人有意宕開一筆,不寫景而寫情,使結句的意味更深。詩人面對著如此高曠的景色,忽發奇想,欲飄然乘著木筏而去天盡頭的扶桑一遊。詩人深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真想拋棄世間的一切名韁利鎖,遨遊於神仙世界,與蘇軾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相同。然而“恨未能”三字,又令詩境從想象跌回到現實。這兩句雖是順著上文而發的感喟,增加了景色的魅力,然而結合《論語》上“道不行”的說法與詩中“恨未能”一語,約略可見其中也不無深意。

  全詩先闊大之景、實在之景,後虛化之景、近處之景,聲色具備,層次井然。格律亦精整,且無“次韻”之作常見的拘謹板滯之病。

參考資料:

1、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250-251頁 2、王兆鵬,黃崇浩編選.王安石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71-72頁

創作背景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王安石長弟王安國賜進士及第,時安國以詩才名聞一時,與王安石唱和最多,安國曾為其兄王安石寫下詩作《金山會宿詩寄親友》,詩文讀後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次韻詩來表達自己內心對安國的情感。   

參考資料:
1、高克勤選注.王安石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08:第44頁

詩人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