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子·高愛山隱居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張炎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眠鷗未醒。甚佔得蓴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
還重省。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深更靜。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鬆頂。

想象 寫景 隱居 抒情 憤懣

譯文

譯文
我愛自己的家園,陋室依傍千頃鏡湖,天地間清涼朗澈一片。睛暖的山光,蒼翠的樹色,斑駁的花影,都映照在月下的鏡湖間。遠處有沙灘,看鏡湖水波盪漾,柳蔭之下橫停一隻小船。鷗鳥未醒猶在眠。此處富有蓴羹、鱸魚,人們視而不見,惟見夕陽帶來春日的傍晚。
再三思忖。人們尋覓晉武陵人到過的桃花源,縱然找到,有誰知道這個桃花源是秦還是晉,恐怕見了也難認。莫說隱居在林泉間就是長生之路,我朗然一笑,要曉得隱居也不是捷徑可攀。我待要披散著頭髮,吹簫跨鶴登仙而去,何懼天風高寒。凌風飲露,遠離塵緣。恰月光蕩搖半面山崖,一輪明月升上萬松山巔。

註釋
摸魚子:詞牌名。
清潤:指湖水清澄明淨。
晴嵐:晴日山林中的霧氣。
天鏡:指湖面。
迥:遠。
蓴鄉:用張翰在外做官思念家鄉蓴羹、鱸魚膾的典故,此處指隱居之處。
山中秦晉、桃源: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在陶淵明筆下,桃花源是一個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人自稱是先世避秦末世亂而來此定居的。後遂用“桃源”、“秦源”、“晉洞”等喻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
捷徑:指通過隱居、抬高身價而出仕求官的道路。
碧落:猶雲碧空。

參考資料:

1、齊石宜選注.分調絕妙好詞 摸魚兒:東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31-32頁

詩人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