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畫舫離筵樂未停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王國維

畫舫離筵樂未停,瀟瀟暮雨闔閭城。那堪還向曲中聽。
只恨當時形影密,不關今日別離輕。夢迴酒醒憶平生。

抒懷 感慨 人生

譯文

譯文
黃昏時節的風雨籠罩著全城,船舶上錢行的宴席還沒有結束。風雨聲中的闔閭城,這些樂曲讓人不忍傾聽。
只怪當時和朋友們走動得過於密切,才導致今日的離別如此痛苦。當宴會結束,我酒醉微醒時,回想平生所歷之事,不由得心生感慨啊!

註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畫舫(fǎng):裝飾華美的遊船。
離筵(yán):餞別的宴席。
瀟瀟:形容雨聲。
闔(hé)閭(lǘ)城:蘇州的別稱。亦作“闔廬城”。
形影密:謂關係親密,總不分離。形影,人的形體與影子。
日:《王國維遺書》作“朝”,《甲稿》及《王忠愨公遺書》皆作“日”。
別離輕:謂輕易別離。

參考資料:

1、葉嘉瑩,安易編著.王國維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1:第157-159頁 2、王國維著;山有扶疏編.一生最愛人間詞 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間詞話: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頁

賞析

  詞上片是寫離開蘇州時餞別酒宴上的情景。“瀟瀟”兩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協律》詩:“吳娘暮雨瀟瀟曲,自別江南更不聞。”白居易自注:“江南吳二孃曲雲:‘暮雨瀟瀟郎不歸。’”白居易是感嘆自從離開江南後,再也聽不到吳娘婉轉纏綿的歌聲了。這首詞變用其意。作者跳躍過“酒趁哀弦,燈照離席”的等待,跳躍過“執手相看淚眼”的留戀,把滿腔悲苦都傾瀉在對造成離別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檢討上。

  詞下片聯語寫羅、王交往關係,是這首小詞的高潮,也是詞中離別之悲的極致。昔人離別怨天怨命,怨雨怨風,而作者在這裡卻別出心裁,把離別的痛苦歸罪於當初不該與對方建立了如此親密的友誼。“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兩句乃是一種“反語”和“憤語”,是今日不得不輕易離別的悲痛竟導致了對當日相知相識之樂的否定。“憶平生”,其中自有深意,憶自己八年間,由於羅氏的賞識、扶持,才能在治學的道路上猛進。對羅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罷了。末句深化主題,由眼前別離之痛苦,昇華至整個人生命運的慨嘆。

  這首小詞完全是寫離別之意,從一個離別的事件引向了《人間詞》所追求的那種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層次。詞中寫夢醒之後的感覺,這往往有一種對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參考資料:

1、葉嘉瑩,安易編著.王國維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1:第157-159頁

創作背景

  1905年11月,羅振玉以父喪辭江蘇師範學堂監督事,王國維不久亦辭職歸裡。1906年詞人即將離開蘇州,北上進京,友人為其設宴錢行,傷感的離筵上,詞人填了這首詞,當為送別羅振玉之作。   

參考資料:
1、王國維著;山有扶疏編.一生最愛人間詞 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間詞話: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頁

賞析

  詞上片是寫離開蘇州時餞別酒宴上的情景。“瀟瀟”兩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協律》詩:“吳娘暮雨瀟瀟曲,自別江南更不聞。”白居易自注:“江南吳二孃曲雲:‘暮雨瀟瀟郎不歸。’”白居易是感嘆自從離開江南後,再也聽不到吳娘婉轉纏綿的歌聲了。這首詞變用其意。作者跳躍過“酒趁哀弦,燈照離席”的等待,跳躍過“執手相看淚眼”的留戀,把滿腔悲苦都傾瀉在對造成離別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檢討上。

  詞下片聯語寫羅、王交往關係,是這首小詞的高潮,也是詞中離別之悲的極致。昔人離別怨天怨命,怨雨怨風,而作者在這裡卻別出心裁,把離別的痛苦歸罪於當初不該與對方建立了如此親密的友誼。“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兩句乃是一種“反語”和“憤語”,是今日不得不輕易離別的悲痛竟導致了對當日相知相識之樂的否定。“憶平生”,其中自有深意,憶自己八年間,由於羅氏的賞識、扶持,才能在治學的道路上猛進。對羅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罷了。末句深化主題,由眼前別離之痛苦,昇華至整個人生命運的慨嘆。

  這首小詞完全是寫離別之意,從一個離別的事件引向了《人間詞》所追求的那種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層次。詞中寫夢醒之後的感覺,這往往有一種對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參考資料:

1、葉嘉瑩,安易編著.王國維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1:第157-159頁

創作背景

  1905年11月,羅振玉以父喪辭江蘇師範學堂監督事,王國維不久亦辭職歸裡。1906年詞人即將離開蘇州,北上進京,友人為其設宴錢行,傷感的離筵上,詞人填了這首詞,當為送別羅振玉之作。   

參考資料:
1、王國維著;山有扶疏編.一生最愛人間詞 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間詞話: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頁

詩人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鉅子,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