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日本歌人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徵人此際行。
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贈別 友人 抒情 憤懣 諷刺

譯文

譯文
煙花三月依然柳綠桃紅,遠方客人此時登上歸程。
請莫回想這裡的歌舞演出,演來演去盡是些牛鬼蛇神。

註釋
日本歌人:指的是日本戲劇評論家升屋治三郎。
春江:春申江,即黃浦江,指上海。戰國晚期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被封於吳地,疏浚此河,故稱春申江、黃浦江。
遠國:指日本。原作“海國”,在編入《集外集》時改成“遠國”。徵人:行人,指升屋治三郎。此際:這個時候。
歌舞:指戲劇。“望歌舞”原作“憶歌舞”,在編入《集外集》時改成“望歌舞”。遙天:遙遠的天邊,此處指遠方。
西遊:指以神話小說《西遊記》為內容的戲劇。封神:指以神怪小說《封神榜》為內容的戲劇。寫姜子牙(呂尚)助武王伐紂,各神怪來助戰,終於滅紂,姜子牙冊封諸神告終。

參考資料:

1、傅德岷 包曉玲.魯迅詩文鑑賞 散文 雜文 詩歌:長江出版社,2007年:38頁 2、張恩和.魯迅詩詞解析: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76頁 3、王永培 吳岫光.魯迅舊詩匯釋(上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84-285頁

賞析

  “春江好景依然在”,出句樸素而用意深刻。這裡不用“浦江”或“滬間”等,而獨用“春江”,不僅道出了送別地點,而且自然地照應了條幅上題記的“三月”,點明瞭送別日本友人的時令正是春天。而“春江好景”又暗含了唐代張虛若詩篇《春江花月夜》的典故。張詩開頭是景物描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裡的春江、花、月、夜等等美景都是作為背景而出現的自然景色,作者並未賦予什麼象徵意義。魯迅此處用典也就是要說明:詩中的“春江好景”乃是指大自然的景色而言,上海人間社會並沒有包括在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魯迅的“春江好景”,正是用這樣的對襯手法來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的:上海只有豔麗春光依然象歷年一樣還自然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而其餘一切“好景”都被破壞了,摧殘了。

  “遠國徵人此際行”一句直接點明友人離別遠行。 “遠國徵人”來到上海非常不易,而正當盛春到來之際卻要離開了(並未見發生意外變故)。詩句流露出作者送別時的沉重心情和無限感慨。一位“遠國”來的戲劇工作者竟無意於“春江好景”,不願繼續停留;作者也未能留住他共度春光,只得就此送行。這從側面寫出了國民黨統治的可憎及當時的上海劇壇令人生厭。

  “莫向遙天望歌午,西遊演了是封神”兩句,緊承送行,勸告升屋回到日本後,也不要遙想看到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大戲院會出現什麼新的歌舞,這裡演來演去的不過是西遊、封神之類的妖魔鬼怪、黃色下流戲。

  這首詩從上海的藝術舞臺聯絡到中國的政治舞臺,用西遊、封神裡的妖魔鬼怪,來影射國民黨,寓意深刻,諷刺尖銳,表現了魯迅對國民黨統治的無比憤慨和極端痛恨。

參考資料:

1、衡陽師專中文科.魯迅詩歌淺析:衡陽師專中文科,1978年:71-73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1年3月。據《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載:“午後為升屋、鬆藻、鬆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贈詩的條幅上並有附記:“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東歸。”此詩發表於1934年7月20日出版的《人間世》半月刊第八期上。   

參考資料:
1、衡陽師專中文科.魯迅詩歌淺析:衡陽師專中文科,1978年:71-73頁

賞析

  “春江好景依然在”,出句樸素而用意深刻。這裡不用“浦江”或“滬間”等,而獨用“春江”,不僅道出了送別地點,而且自然地照應了條幅上題記的“三月”,點明瞭送別日本友人的時令正是春天。而“春江好景”又暗含了唐代張虛若詩篇《春江花月夜》的典故。張詩開頭是景物描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裡的春江、花、月、夜等等美景都是作為背景而出現的自然景色,作者並未賦予什麼象徵意義。魯迅此處用典也就是要說明:詩中的“春江好景”乃是指大自然的景色而言,上海人間社會並沒有包括在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魯迅的“春江好景”,正是用這樣的對襯手法來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的:上海只有豔麗春光依然象歷年一樣還自然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而其餘一切“好景”都被破壞了,摧殘了。

  “遠國徵人此際行”一句直接點明友人離別遠行。 “遠國徵人”來到上海非常不易,而正當盛春到來之際卻要離開了(並未見發生意外變故)。詩句流露出作者送別時的沉重心情和無限感慨。一位“遠國”來的戲劇工作者竟無意於“春江好景”,不願繼續停留;作者也未能留住他共度春光,只得就此送行。這從側面寫出了國民黨統治的可憎及當時的上海劇壇令人生厭。

  “莫向遙天望歌午,西遊演了是封神”兩句,緊承送行,勸告升屋回到日本後,也不要遙想看到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大戲院會出現什麼新的歌舞,這裡演來演去的不過是西遊、封神之類的妖魔鬼怪、黃色下流戲。

  這首詩從上海的藝術舞臺聯絡到中國的政治舞臺,用西遊、封神裡的妖魔鬼怪,來影射國民黨,寓意深刻,諷刺尖銳,表現了魯迅對國民黨統治的無比憤慨和極端痛恨。

參考資料:

1、衡陽師專中文科.魯迅詩歌淺析:衡陽師專中文科,1978年:71-73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1年3月。據《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載:“午後為升屋、鬆藻、鬆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贈詩的條幅上並有附記:“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東歸。”此詩發表於1934年7月20日出版的《人間世》半月刊第八期上。   

參考資料:
1、衡陽師專中文科.魯迅詩歌淺析:衡陽師專中文科,1978年:71-73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