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豆萁伸冤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抒情 諷刺

譯文

譯文
燒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鍋下哭泣:
我被燒成灰卻煮熟了你,正好去辦酒席!

註釋
萁(qí):豆秸。
釜(fǔ):鍋。首兩句出自曹植《七步詩》。
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此處作動詞用,指燃燒成灰燼。
教席:宴請教師的酒席。

參考資料:
1、傅德岷 包曉玲.魯迅詩歌散文雜文鑑賞: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29頁

2、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29頁

賞析

  首句與曹詩(指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動,把“豆在釜中泣”,改為“萁在釜下泣”。這裡以豆喻楊蔭榆及其一夥,以“萁”喻橫遭迫害的學生。對於楊蔭榆這個代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中一段生動的描繪:“而且那位校長,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只見那繫著白頭繩的帶子的人,穿著黑花緞的旗袍和斗篷,像一個陰影的移來移去。如果有人真個去請教時,據說又有事出去了。否則,她的臥室就在校舍的幽靜的一角,學生們除了去開儲藏室的門,是不會聽到緊鄰的她的房間的嘁嘁喳喳,低聲媚笑的”。

  魯迅說是“活剝”,但整首詩完全出現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嶄新境界。後兩句不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諷刺挖苦,躍然紙上,使整首詩“活”了起來。開頭“豆”“萁”相對,接後“燼”“熟”相對;前者說明兩者的關係,沒有萁,豆根本不會存在;後者說明兩者的利害,毀了人家,成全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家”。魯迅以犀利的文筆,一語戳穿了“有尊長之心”的楊蔭榆者流不過是以辦教育為名,而行殘害學生之實。它們是中國長期以來封建社會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詩》講的只是兄弟不合,毫無社會意義。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圖把本是楊蔭榆對學生的迫害,反誣為學生逼楊蔭榆,那麼學生成了燒人的“萁”,楊蔭榆倒成了被燒的“豆”了。這是對事實的肆意歪曲。魯迅因此把《七步詩》改了一下,目的在為學生伸冤,但鋒芒指向以楊蔭榆為代表的營壘,充分表現出魯迅“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型別”的戰鬥精神。在《“碰壁”之後》裡,魯迅對楊蔭榆借請客吃飯美其名日“解決種種重要問題”的陰謀詭詐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我吸了兩支菸,眼前也光明起來,幻出飯店裡電燈的光彩,看見教育家在杯酒間謀害學生,看見殺人者於微笑後屠戮百姓。看見死屍在糞土中舞蹈,看見汙穢灑滿了風籟琴…”這就是楊蔭榆“辦教席”的實質。

  全詩文白相結合,前兩句用文言來寫,後兩句用白話,組合得妙趣橫生,故雖“活剝”曹植《七步詩》,卻一改原詩的嚴肅而悲憤的風格,而顯幽默恢諧,其中又有憤激之情。

參考資料:

1、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9-170頁 2、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39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25年6月5日。1924年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驅逐段祺瑞軍閥政府派遣的校長楊蔭榆的鬥爭,達到了新的高潮。5月20日,楊蔭榆公開發表了所謂《對於暴烈學生之感言》,重施其誣衊學生併為自己開脫罪責的慣伎。於是6月2日的《晨報》上就出現了汪懋祖的所謂《致全國教育界》的意見書。魯迅即於6月5日寫了《咬文嚼字》一文進行反擊。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
1、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9-170頁

賞析

  首句與曹詩(指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動,把“豆在釜中泣”,改為“萁在釜下泣”。這裡以豆喻楊蔭榆及其一夥,以“萁”喻橫遭迫害的學生。對於楊蔭榆這個代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中一段生動的描繪:“而且那位校長,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只見那繫著白頭繩的帶子的人,穿著黑花緞的旗袍和斗篷,像一個陰影的移來移去。如果有人真個去請教時,據說又有事出去了。否則,她的臥室就在校舍的幽靜的一角,學生們除了去開儲藏室的門,是不會聽到緊鄰的她的房間的嘁嘁喳喳,低聲媚笑的”。

  魯迅說是“活剝”,但整首詩完全出現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嶄新境界。後兩句不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諷刺挖苦,躍然紙上,使整首詩“活”了起來。開頭“豆”“萁”相對,接後“燼”“熟”相對;前者說明兩者的關係,沒有萁,豆根本不會存在;後者說明兩者的利害,毀了人家,成全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家”。魯迅以犀利的文筆,一語戳穿了“有尊長之心”的楊蔭榆者流不過是以辦教育為名,而行殘害學生之實。它們是中國長期以來封建社會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詩》講的只是兄弟不合,毫無社會意義。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圖把本是楊蔭榆對學生的迫害,反誣為學生逼楊蔭榆,那麼學生成了燒人的“萁”,楊蔭榆倒成了被燒的“豆”了。這是對事實的肆意歪曲。魯迅因此把《七步詩》改了一下,目的在為學生伸冤,但鋒芒指向以楊蔭榆為代表的營壘,充分表現出魯迅“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型別”的戰鬥精神。在《“碰壁”之後》裡,魯迅對楊蔭榆借請客吃飯美其名日“解決種種重要問題”的陰謀詭詐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我吸了兩支菸,眼前也光明起來,幻出飯店裡電燈的光彩,看見教育家在杯酒間謀害學生,看見殺人者於微笑後屠戮百姓。看見死屍在糞土中舞蹈,看見汙穢灑滿了風籟琴…”這就是楊蔭榆“辦教席”的實質。

  全詩文白相結合,前兩句用文言來寫,後兩句用白話,組合得妙趣橫生,故雖“活剝”曹植《七步詩》,卻一改原詩的嚴肅而悲憤的風格,而顯幽默恢諧,其中又有憤激之情。

參考資料:

1、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9-170頁 2、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39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25年6月5日。1924年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驅逐段祺瑞軍閥政府派遣的校長楊蔭榆的鬥爭,達到了新的高潮。5月20日,楊蔭榆公開發表了所謂《對於暴烈學生之感言》,重施其誣衊學生併為自己開脫罪責的慣伎。於是6月2日的《晨報》上就出現了汪懋祖的所謂《致全國教育界》的意見書。魯迅即於6月5日寫了《咬文嚼字》一文進行反擊。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
1、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9-170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