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會昌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毛澤東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抒情 憂慮 憤懣

譯文

譯文
東方就將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說你來得早。走遍了青山綠水,但是人依然覺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憊,這兒的風景最好。
會昌縣城外面的高峻山峰,連綿不斷直接連去東海。戰士們遠望南粵,那邊更為青蔥。

註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1929年,毛澤東為開闢贛南根據地,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以後又常途經和居住在這裡。這首詞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詩人自注:“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這邊: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
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詩人在60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顛連:起伏不斷。東溟(míng):指東海。
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裡指廣東。

參考資料:

1、毛潤之 等.《毛澤東選集》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93-194頁

賞析

  這首詞,如果說上闋主要是抒情,那麼下闋則主要是寫景。具體說,都是寫的紅二十二師在南線作戰勝利的情景。“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這是南方戰線的藍圖,作為歷史的回味。“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這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展望。毛澤東之詞,之所以不走婉約一派,是因為他的詞也仍然是用來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來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這裡雖僅嘗一臠,亦足以知一鑊之味。這裡會昌城外的“高峰”,直接東溟的“顛連”山勢,戰士喜指的“南粵”,所有“鬱鬱蔥蔥”之處,都莫不是上闋“青山”亦即毛澤東整個游擊戰略的寫照,亦莫不是他開創新局面的“風景”的具體化。在毛澤東胸中,它是整個中國戰場,豈止是“南方戰線”而已。“戰士指看南粵”,具體的我們可以讀作這就是毛澤東已打破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突圍之地。其實作為意象的載體,它比字面上的意義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戰略性的、路線性的,而決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闋的“指看”與上闋的“好”遙相呼應。如果“好”作為一種戰略的肯定,那麼“戰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則表達了下層指戰員們的由衷擁護。事實上,在整個中國革命戰爭中,沒有戰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國這麼巨大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寫罷這首詞之後,很快就離開了會昌。他接到來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趕回去。就在他登上會昌山那天,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已做了重要決定,釋出了《給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派遣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圍西征。這預示著,空前絕後、舉世矚目的長征就要開始了。

參考資料:

1、王玉孝 等.《毛澤東詩詞》: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1

創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並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   

參考資料:
1、李曉琳、唐名利.毛澤東詩詞鑑賞.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88~89頁

賞析

  這首詞,如果說上闋主要是抒情,那麼下闋則主要是寫景。具體說,都是寫的紅二十二師在南線作戰勝利的情景。“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這是南方戰線的藍圖,作為歷史的回味。“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這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展望。毛澤東之詞,之所以不走婉約一派,是因為他的詞也仍然是用來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來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這裡雖僅嘗一臠,亦足以知一鑊之味。這裡會昌城外的“高峰”,直接東溟的“顛連”山勢,戰士喜指的“南粵”,所有“鬱鬱蔥蔥”之處,都莫不是上闋“青山”亦即毛澤東整個游擊戰略的寫照,亦莫不是他開創新局面的“風景”的具體化。在毛澤東胸中,它是整個中國戰場,豈止是“南方戰線”而已。“戰士指看南粵”,具體的我們可以讀作這就是毛澤東已打破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突圍之地。其實作為意象的載體,它比字面上的意義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戰略性的、路線性的,而決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闋的“指看”與上闋的“好”遙相呼應。如果“好”作為一種戰略的肯定,那麼“戰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則表達了下層指戰員們的由衷擁護。事實上,在整個中國革命戰爭中,沒有戰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國這麼巨大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寫罷這首詞之後,很快就離開了會昌。他接到來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趕回去。就在他登上會昌山那天,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已做了重要決定,釋出了《給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派遣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圍西征。這預示著,空前絕後、舉世矚目的長征就要開始了。

參考資料:

1、王玉孝 等.《毛澤東詩詞》: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1

創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並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   

參考資料:
1、李曉琳、唐名利.毛澤東詩詞鑑賞.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88~89頁

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